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人民法院 >

基本解决执行难,决胜仗怎么打(2)

2018-04-17 18:08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2014年起,最高人民法院陆续与公安部、银监会等10多个单位建立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法官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就可以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手段查控被执行人及其财产。截至目前,共查询案件3910万件次,冻结款项2020.7亿元,极大提高了执行效率。

  找到财产,如何变现,也曾是难题。拍卖周期长、佣金高,其中存在的暗箱操作等廉政风险也不小。“过去一些地方法院执行干警出问题,往往出在执行财产拍卖上。”肖建国说,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为破解财产变现难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2017年3月,全国统一的网络司法拍卖平台上线。截至目前,共进行网络拍卖36.9万次,成交额2545.3亿元,溢价率52%,为当事人节省佣金78亿元,在高风险的司法拍卖领域实现违纪违法零投诉。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执行管理体制机制也不断健全。最高人民法院推动建立执行指挥中心,推行执行案件全程信息化管理,四级法院执行指挥体系基本建成,执行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制定财产保全等15个司法解释和规范执行行为“十个严禁”等33个指导性文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挂牌督办,切实解决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等问题。

  让群众切身感到“执行风暴”的还有近年来随处可见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和联合信用惩戒。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部署完善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联合国家发改委等60多个单位构建信用惩戒网络,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手段共同发力的信用惩戒体系。截至目前,全国法院累计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996.1万人次,限制1014.8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391.2万人次乘坐动车和高铁,221.5万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加大对抗拒执行行为惩治力度,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判处罪犯9824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初步形成,有力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执行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协同化

  2016年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如今这场硬仗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

  3月29日召开的全国法院决胜“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动员部署会指出,“基本解决执行难”是一场攻坚战、歼灭战,当前任务还很重,形势依然严峻,离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总体目标还有差距,执行工作管理水平与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极腐败等现象在执行领域仍在一定程度存在。会议要求,决战之年,全国各级法院广大干警要坚决攻克顽瘴痼疾,坚决攻克一切影响实现既定目标的难关。

  “要持续强化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攻坚克难的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政治优势,推动形成由各级党委政法委牵头负责、各部门有效联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要强化‘一把手’责任,一竿子插到底,并切实加大执行督导力度,推动‘基本解决执行难’各项决策部署精准落地。”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说。

  对近年来在破解执行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息化建设,刘贵祥认为,要进一步提高水平,继续拓展完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加强与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扎紧“制度铁笼”和“数据铁笼”,不断提高查人找物能力。继续推广应用网络司法拍卖系统,切实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各级法院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经常坐镇执行指挥中心。要学会善用现代科技手段管理、指挥、协调执行工作,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