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深度贫困地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脱贫调研(2)

2018-10-21 13:43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区域发展动力如何提升?
  补上路、房、水等基础设施短板,精准选择脱贫产业,提升“造血”能力
  如果把脱贫工作比作行驶中的火车,只有区域经济发展的“车头”跑起来,脱贫攻坚才有强劲动力。怒江州“穷根”扎得深,要补的短板多,如何加快区域发展?
  道路畅通,满盘皆活,但怒江通路并非易事。
  难在生态脆弱。兰坪县位于澜沧江大峡谷中,属干热河谷气候,植被稀少,生态环境一旦遭受破坏,很难恢复,修路之处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难在建设成本奇高。怒江州的路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建设成本高出一般地区一倍以上,对于财政本就困难的怒江州而言是难上加难。又因村寨分散,一条路往往只能解决上百人甚至几十人出行,建设费用平均到每人,高得惊人。
  怒江州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打破交通瓶颈,唯有集中资金和资源,从易处着手。怒江州按照轻重缓急,实施分类突破,推进县乡道路改造、自然村通达、建制村畅通等工程。特别是对贫困地区50户以上不搬迁的自然村,统筹各级资金,加快通路。
  安居才能乐业,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怒江同样面临不少挑战。
  危房改造数量多、投入大。怒江州完成9万余户农民认定,梳理出C、D级农村危房24687户,还有无房户1304户。
  10万人需要易地搬迁。高黎贡山,山高水急,金满村坐落在云雾缭绕的半山腰上。走进村里,一座座吊脚楼靠几根木柱固定在陡坡上,随着山势排开。去年夏天,金满村连下几场大雨,一拨拨的大石块从山上落下。村民和江中说,一到雨天,就提心吊胆。怒江州把“贫困户住上安全房”作为脱贫的重要标志,到2019年底将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用非常之策,解非常之难,区域发展的基础正不断夯实。“紧盯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集中力量从最关键的、最要紧的事情做起,补上最短的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纳云德说。
  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上。目前,怒江基本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农村4G信号覆盖工程稳步推进,手机信号自然村覆盖率达97%。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改善。贫困群众教育、医疗保障程度越来越高。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率均为100%。
  特色产业逐渐涌现。草果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2017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重楼、滇黄精、续断、桔梗等中草药材渐成气候;核桃、漆树、花椒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良好。怒江州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通过精准选择脱贫产业、科学制定措施,精准扶持到户到人,进一步增强产业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
  发展带动脱贫,脱贫才能更好发展。“怒江州渴望发展,只有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高,才能为脱贫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怒江州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让贫困群众逐步过上好日子。”纳云德说。
  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怎样?
  一些群众存在畏难情绪,存在“等靠要”心理
  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离不开贫困群众的参与。在怒江采访发现,一些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动力不强,但根除精神贫困,很难一朝一夕完成。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怒江州有特殊的困难。60%以上人口为“直过民族”,40%的人口不会讲普通话,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怒江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杨云红说,一些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山深谷中,与现代生活隔绝,缺乏主动谋求幸福生活的动力、能力,精神贫困成了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