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深度贫困地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脱贫调研

2018-10-21 13:43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下足绣花功夫,激发持续动能(提高脱贫质量系列报道②)
  ——来自深度贫困地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调研

深度贫困地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脱贫调研

  本报记者 顾仲阳 王 浩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中的硬仗,离不开广大贫困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才能提高脱贫质量,实现更稳定更可持续的脱贫。
  脱贫攻坚推进至此,当前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怎样?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更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本报记者深入目前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度贫困地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扶贫干部、贫困群众深入交流,梳理问题,探讨对策。
  这里“直过”民族人数众多。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此,其中一些少数民族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育程度较低。
  这里贫困面广、程度深。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4.9万户17.9万人,2017年贫困发生率达38.14%,远远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
  这里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贫困程度有多深?
  不少村庄尚未通路,危房数量多,村里普遍缺少稳定的增收产业
  作为全国的“穷中之穷”,怒江到底穷在哪?有多穷?
  穷在路不通路难通。路之于地区发展,如同血管之于身躯。无高铁、无机场、无高速公路、无水运……怒江州只有一条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省道与外界相连。不仅缺“大动脉”,“毛细血管”也不通畅。628个自然村未通道路,938个自然村的道路未硬化。
  碧罗雪山是怒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从澜沧江谷底出发,驱车攀爬,尘土飞扬,让人难以辨别方向。山道狭窄,遇到会车,须停车错位才能继续前行。行至山顶,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吾马普村石布子村民小组坐落于此,几乎与世隔绝,目前全村71户213人全部为贫困户。“人难出去,东西运不进来。”村民余二伏说,一袋水泥在镇里卖20元,运到村委会要40多元,肩挑背扛到石布子村民小组就得60多元。
  穷在住房不安全。不少村民住在杈杈房、吊脚楼,夏天漏雨、冬天漏风。走进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金满村念昌村民小组村民高三妞的家,两层吊脚楼,一楼养牲畜,二楼住人。屋里左边是灶台,右边是床,正中是火塘,生起火来,烟雾缭绕。一家三代就挤在这间光线昏暗、到处黑乎乎的木屋里。洛本卓乡党委宣传委员麻继成说:“大部分村民居住环境差,在木屋里生火,火灾风险大;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堪忧。”
  穷在发展产业没出路。中专毕业的肖自楠是金满村学历最高的村民,他想带领村民闯出一片天地,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产业。和驻村干部合计后,购置了两台家用烘干机做实验,准备搞薯片加工。“不过要把产业做成样子,还差得远,资金、技术、市场都是拦路虎。”肖自楠只好走一步看一步。驻村干部杨威说,当地贫困村普遍没有稳定的增收产业,很多贫困村压根没有集体经济收入。
  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说,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发展,加上因病、因学,缺技术、内生动力不足等,各种因素相互叠加,怒江州成为深度贫困地区。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