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暑期营地教育升温:家长一边焦虑一边砸钱(2)

2017-07-14 12:48来源:中国青年报浏览:手机版

 

  营地教育引进中国后,仿佛变身成神话里的宝葫芦,只要穿着素质教育的外衣,似乎什么都能往里装。运作好的公司有自己所属或共建的营地;各类课外班纷纷推出自己的主题营;就连以前那些面向成人的帆船、游艇、高尔夫俱乐部也都流向亲子市场。

 

  世纪明德董事长、青青部落联合创始人王学辉认为,游学、研学和营地教育都属于泛游学项目,很难给他们下定义,发展初期也没有必要机械地进行划分,毕竟各自的发展规模都不大。“营地教育属于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产品。背靠教育和旅游,目前是千亿级市场,处在快速增长的爆发期,未来的市场空间会很大”。

 

  之所以大家都瞄准了营地教育,纷纷投入这片蓝海,跟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联合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密切相关,该文件对营地教育、游学等行业简直是及时雨。

 

  有商机,有发展,必然就会带来乱象。

 

  这些机构里,有从孩子出发,坚守教育理念的;有从运营出发,占据大市场的;当然也有小作坊,凭借粉丝量,在课程、导师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就敢先招生的。这也十足地考验了家长们的定力和判断力。

 

  教育里的奢侈品把家长和孩子划分了阵营

 

  营地教育不同于应试或课辅类机构,受很多因素的制约。首先它有很强的时间窗口,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平日里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其中8~12岁的孩子是主力军。

 

  目前市面上游学、营地教育的价格不菲。Lisa的女儿去一次美国营地,待3周,来回开销近5万元。之所以会选择国际营,这位母亲认为国外营地有几十年成熟运作经验,导师也很专业,更值得信赖。女儿去过一次后,很坚定地表示还要重复地去第二次、第三次。“以我的收入来看,每年去一次营地算不了什么。但去国外的营地,确实属于教育里的奢侈品。孩子心心念念地就盼着每年6月的到来,作为家长,我尊重她的喜好”。

 

  在对营地教育的角逐中,也确实将家长们的消费理念和所掌握的教育资源拉开阵营,鸿沟分明。

 

  倘若以Lisa为中间线,往上走,有家长会给孩子报一个多月的国外营,问及学费时,对方的回应是:“对不起,我真忘记了,应该没有超过10万元。我对价格不敏感,只要孩子有经历、有成长就好。”往下走,会有家长精心选择给孩子分别报国内营和国外营一两次,“重在体验吧,主要让孩子感受一下就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有很多家长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给孩子选择营地教育,只是看到周围的人都给孩子报名了,也就跟风。事后又投诉抱怨:住在小木屋里,挨蚊虫叮咬,条件这么差,难道我们是花钱来美国受罪的吗?还有的家长会反复考量结果,两星期的开销赶上课外班一年的学费,花这么多钱,看孩子回来也没啥变化,值吗?

 

  一位熟悉海内外营地教育的知情人士发现,在国外,典型的家长们既会选择一两周亲子旅行,全家人在沙滩上晒太阳,加强家庭间的联结。他们也一定会把孩子送到营地里,过集体生活接受锻炼。这些都在孩子成长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不会有先后次序,也不会有严格的时间表。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