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十九大报告提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专家解析金融安

2017-11-12 12:18来源:法制网浏览:手机版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阐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纵观下一步的前进方向,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认为,中国金融市场将持续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本源,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的框架下、在严格的金融监管制约下高效稳健运行,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中坚定前行。
    金融体制改革重心发生转变
    对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论述,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分析认为,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已经转向服务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三个层面。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说,重心转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无论是否创新都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在于,我们现在要控制金融风险,包括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要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金融业很重要的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
    “首先是为金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整个金融业围绕这个方向,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郭田勇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应提高;第二,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不如市场开放重要;第三,将关注家庭部门和企业的杠杆率增长问题;第四,强调系统性风险底线思维;第五,证券监管工作重点从“破”转向“立”,如果证监会把工作重点转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可能意味着证券市场监管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微妙转移,过去是抓“强盗”、打“野蛮人”,这属于“破”,今后则是转向市场体系建设,这属于“立”;第六,银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影子银行业务监管。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增速调整、经济结构转型以及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之互联网科技与金融的迅速融合,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开始显性化,金融监管面临着重重挑战,2015年年中的股市波动成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争论升温的直接导火索。”尹振涛进一步分析说,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金融监管都在不断调整。在2015年年中股市出现大幅波动后,市场关于金融监管有效性尤其是金融监管协调效率的讨论就迅速展开,学者普遍建议应该按照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和宏观审慎管理相协调的原则构建与现代金融市场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可以说,这个监管体系的建立是未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
    防范金融风险成为监管核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尹振涛看来,当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及监管最核心的主题。对这一判断,尹振涛用一系列节点作了解释:
    自2016年开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提到要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