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综述

2017-09-16 18:12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实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国内外粮价倒挂的势头得以遏制;曾经的生猪优势产区南方水网密集区的养殖场户大面积关停并转,调减存栏超过1600万头;产业融合带动双创热潮,各地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已达700万人……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的决策部署指引下,一场深层次改革在三农领域渐次展开。这场发端于2015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上的主动作为,是在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背景下的统筹调整,是在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趋势下的应时之举。

  蹄疾步稳,吹糠见米。一年多的时间,无论是算得清楚的数据,还是切身感受的变化,这场中国农业领域力图突破“天花板”、解开“紧箍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硬仗,打得着实辛苦,却也打得十分漂亮。

  多的调下去,少的调上来,瞄准需求侧国产农产品打响翻身仗

  “小步快跑,边看边调。”山西省晋中汇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智培林,今年继续小心翼翼地调着这个拥有3.2万亩玉米种植面积的联合社。继去年减少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后,今年春耕,老智把糯玉米、富硒玉米、有机黑小豆的面积又扩大了些,“种了这么多年,不敢一下子全丢下,玉米走优质、专用的路子,小杂粮申请了商标,再把初加工项目上马,社员们‘秋后算账’就有的可赚了。”

  正是千千万万个“智培林”,合力把“三量齐增”、结构失衡的中国农业大船又稳又快地掉过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刚一年半的时间,农业结构调优调精的态势已然初显:玉米面积调减,短缺品种增加,绿色优质产品增加,种养结合快速发展。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占小麦总面积的27.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大豆、杂粮杂豆、优质饲草增加近140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增加200万亩。

  田野上的加减法,为布局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提供了一手好底牌。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两区”建设可保障95%的口粮需求、90%的谷物需求,确保棉油糖和天然橡胶供给水平不降低,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种植结构按照全国“一张图”来铺就。

  腾笼换鸟之间,肉蛋奶、果菜茶等特色农产品也紧贴市场需求和资源特色,涅槃重生,施展拳脚,以满足消费者愈加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产品需求。

  阳春三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李女士带着小学三年级的大女儿去参观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君乐宝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致牧场。挤奶车间里,奶牛排着队走上现代化转盘式挤奶机;玻璃窗外,500余亩的花海牧草基地风吹草低,黑底白花的奶牛怡然悠闲。李女士说,在欧盟都能以质取胜的国产奶足以担起自家二宝的“口粮”,再也不用拜托出国的朋友一桶两罐地往回背了。

  悄然之间,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国产优质农产品品牌正打响一场不见硝烟的国产农产品翻身仗,洛川苹果、五常大米、西湖龙井、赣南脐橙……从西部边陲到东南沿海,从黄土高原到秀美江南,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散发着中华农业文明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国农业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倚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农业”发展阶段扬帆跃进。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