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报]系统漏洞不是政务信息乌龙的借口
|
6岁儿童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近日,杭州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公示出现一名未成年人信息,身份证号显示其出生年月为2015年3月。当地住房补贴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由于软件程序BUG所以资料导错,把申请人儿子的信息挂上了”。目前公示信息已作修改。 认定未成年人为高层次人才,这样的消息怎么看都不靠谱。《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试行)》明确规定,申请人员须在杭州用人单位工作,而未成年人显然不符合要求。发现此类明显的政务信息乌龙,需要的或许只是工作人员多一点的耐心审核。去年,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也出现一则年龄申报错误,同样的问题接连发生,实属不该。 因有政府信誉的背书,政务信息的可信度自不必多言。获取权威资讯、寻求专业解答,政务信息往往是公众的首选。正因如此,发布政务信息必须小心谨慎、细之再细。低级错误频繁发生,既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也为各种恶意揣测提供了遐想空间。亡羊补牢式的解决之道在于找准问题根源,而不是工作人员一句云淡风轻的“软件程序BUG”。 说到底,系统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简化工作流程、提高部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技术的运用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如果说系统是政务信息发布的“第一道防线”,那工作人员对各项信息的严格把关就是“第二道防线”。在人工审核之下,漏网的错误信息得以被捕捉,政务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也就有了保障。然而现实是,部分工作人员当起了“甩手掌柜”,忽视自身担负的审核职责,转而依赖所谓智能化的系统。因此,政务信息乌龙频现,也就在所难免。 照此看,破解之道当从两方面入手。改进技术、升级系统,不断提高其智能化、数据化水平,使得系统更好地为政务服务。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员要始终做好政务信息发布的“把门人”,对各项数据加强审核与筛查,堵住漏网的可疑信息,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赋予政务信息以权威。 系统漏洞不是政务信息乌龙的借口。勇于承认自身错误,认真对待政务信息发布,唯此,才能守护好政府信誉。(静 子)(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最新资讯:
- 北京联通基站占用一村民口粮田22年零赔偿引发热议10-30
- 河南通报:正厅级张国伟,主动投案09-15
- 郑州市伏牛南路信阳炖菜赌博窝点屡禁不止是何因?09-15
- 固始建业府拖欠工程款后续:耍赖项目受到政府肯定09-08
- 河北白洋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恶意欠薪长达4年07-18
- 固始县亚龙湾庄园楼顶铁塔居民“集体失眠”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山东永牛建筑工程公司违法承揽日照钢铁拆除工程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资讯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