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家长"爆粗口"孩子被劝退学,教师权力莫越界
身为常人,难免有情绪。但一个原则是,不宜将这种原本情绪层面的问题通过权力的威胁来“摆平”。 据媒体报道,2018年12月底,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博雅学校语文老师徐老师,在家长微信群布置元旦作业时,学生李青(化名)的爸爸提出质疑,于是双方在群里互呛,李青的爸爸在群里用不文明的语言骂徐老师,结果被班主任移出微信群。学生文新(化名)的爸爸在群里对此提出质疑,也被移出微信群。 之后,李青的爸爸被告知:“因你无理谩骂语文老师,语言下流,在你真诚在群里道歉前,决定拒收孩子李青到博雅学习。”文新的爸爸也被告知因“站在了错误的一边”,下学期学校不收文新。 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和老师在微信群里难免会发生矛盾,家长被踢出群的事情也时有听闻。但老师家长互呛导致孩子被劝转学,这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咄咄怪事,却是第一次听说。 家长是家长,孩子归孩子,即使家长有错,孩子是无辜的,学校的做法未免有失霸道。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没有要求学生转学的权力,此举已涉嫌违法。对此,当地教育部门明确表示要确保两位学生2019年春季正常入学,并约谈和批评了该校负责人和当事教师。 现在回头看这件小事,双方自然都有失当之处。涉事家长即便对老师的做法有不同意见,更好的表达方式也是私下交流,协商无果还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向学校反映;而老师自然也该心平气和地解释。微信群虽是虚拟空间,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公众场合,在其他家长的强势围观下,“争强好胜”遇上“不甘示弱”,有时也难免战火升级。 但双方“互呛”是一回事,把家长踢出群,甚至开除孩子,却是另一码事。如果说前者更多涉及个人素质与师德,后者则涉嫌权力的滥用。 且不说,在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和学校本就没有权力随意开除学生,单说学生从头到尾本就无错,岂能因为家长的一时失语,就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要而言之,此事的症结在于家长和老师没能恪守边界。身为常人,难免有情绪。但一个原则是,不能将这种原本情绪层面的问题通过权力的威胁来“摆平”,如此就过界了。 随着公众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家校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牙齿都难免会咬到舌头,接触多了,自然会有摩擦乃至矛盾。因而,厘清家校之间的职责边界,是规范家校群促进家校关系良性运行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最新资讯: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山东永牛建筑工程公司违法截留工亡赔偿金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