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诈骗新花样:警惕短视频诈骗“套路”
近年来,随着移动短视频爆发式发展,网络诈骗有了新花样。相关举报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近期由用户举报的短视频“刷赞”欺诈事件时有发生,不法分子利用网民的虚荣心理,谎称可通过技术或人工手段进行“刷赞”“刷评论”等服务,进而诈骗用户钱财。 短视频诈骗,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翻看案例就会发现上当受骗的人还真不少。有的人用视频内容吸引用户加好友,冒充微商骗钱;有的人在视频平台发布“红包返利”的活动信息,一旦得手就玩消失;还有的人以“免费领取苹果手机”为借口套取用户信息,索要“快递费”“手续费”“所得税”……《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显示,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目前已突破5亿;与此同时,85%的短视频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这些“95后”或“00后”,好奇心强、社会经验少,甚至还存在一些贪小便宜的侥幸心理。庞大的用户规模加上匮乏的防诈骗意识,短视频自然成为不法分子绝佳的牟利途径。 如此严峻形势,需要监管部门、平台运营商和用户共同抵制。当前短视频市场鱼龙混杂,大量资本和广告不断涌入,对监管部门来说,必须切实肩负起审核信息和保护用户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对平台运营商来说,一方面可以从技术层面加强对视频内容的审核力度,比如人工智能审核、关键词屏蔽、指纹识别对比、视频标签添加等手段守好入口关;另一方面,平台也应完善举报投诉机制,比如在醒目位置设立投诉举报标志,方便用户及时举报投诉。对广大用户来说,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要轻信短视频平台上带有营销、汇款等性质的视频,更不要轻易向对方转账,若发现被骗应立即报案。 除此之外,国家还可以从立法层面进行一些完善。比如,参考已经全面推行的火车票实名制,完善对短视频平台的实名制注册,既及时有效地对短视频发布者进行监督,对不法分子进行打击,也可以减少平台内容乱象等问题。 总之,铲除网络诈骗的滋生土壤、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有效落实。只有社会各方同心协力、协同发力,才能真正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空间。(王法治)(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最新资讯: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南阳张仲景医院领导私设“第二药房”兜售三无药品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