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大赛应变“小众”为“大众”
临近年底,颁奖礼、总结大会换着花样地来了,各类大赛也宣告进入收尾阶段。最近持续收到几份科技赛事的闭幕式、颁奖礼邀请,才发现我们身边的科技大赛还真不少,赛事水平也相当不错,比赛形式也是推陈出新,但论起普及度和广泛性就值得商榷了。 大多数的赛事除了一小波的圈里人之外,关注的人不多,比赛的各个环节普通人参与的痕迹更是少之又少。一般的看法是科技大赛专业性强,跟普通人自然有距离,老百姓不了解、不关心、看不懂情有可原,所以大多数赛事的主办方也就接受了这种说法,觉得科技本来就“高冷”,既然是大赛那就更是“非常人能懂了”。 要我说,这个问题不如换个角度来看。科学理论虽然看似“高冷”,但具体到科学技术,其实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人工智能技术挺难懂,但它真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基因编辑听起来很玄乎,但它将改变许多人的命运。科学发现开启了人类认知新世界的大门,而技术突破则帮助人类更好地去感受新世界。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和技术,其实都正在或是将要改变人们的生活。 我国的大赛数量众多,但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比赛就是开幕、闭幕,领导讲话,专家站台,再来一场热闹盛大的颁奖仪式一切就完美了。但实际上,好的赛事应该是平台,是契机,通过这个平台和契机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学习、受益。换个思路,办出来的大赛或许会有不同。 有官方背景的大赛里,曾经在全国刮起一股“双创”风潮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这方面的典范,它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受“双创”,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在民办赛事里,名字听起来十分小众的全国3D大赛也是经典案例。这个坚持了十年的赛事在线上、线下及比赛现场设置民众互动和展览,也是一大特色。 科技走向普通人应该是大势所趋。即便是大家眼中最“高冷”的诺奖,也越来越从小众走向了大众的视线之中。2017年获奖的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研究、2018年获奖的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都与普通人关系密切,广受关注。 对于民众来说,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再高深的技术我们也想问一下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成什么样。(李艳)(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下一篇:AI赋能博物馆 数字化仍是主流方向
- 上一篇:智能硬件创客在这里追赶时间众创空间
最新资讯:
- 河南通报:正厅级张国伟,主动投案09-15
- 郑州市伏牛南路信阳炖菜固始鹅“赌博窝点”被端09-15
- 河北省行唐县法学会开展普法宣传“进公园、进企业”活动09-08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