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3 09:05:05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聚焦 > 正文 >

寻找攻坚深度贫困的“钥匙”

2017-12-18 09:28来源:山西经济日报浏览:2977次手机版

吕梁百名领头雁合力推进贫困户与千家万户“结对子”

图为领头雁现场引导农民拍卖自家的各种特产。

土鸡蛋、小米、核桃、蜂蜜……翻看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第一书记吕浩江的微信朋友圈,已被各种土特产刷屏。由于吕浩江所在的王家沟村,村民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山沟里,交通不便,生活极为困难,土特产更是“躲在深闺无人识”,贫困户只能瞅着唉声叹气。吕浩江抓住现在城市人们想吃农家自产粮食的心理,试着在微信朋友圈里叫卖,没想到效果出奇好。如今,该村的“棋盘山土鸡蛋”已在市场上小有名气,卖到了好价钱,许多市民成了固定客户,与贫困户结成了永久性对子。这仅仅是吕梁百名优秀脱贫攻坚领头雁,成功搭桥铺路,让贫困户土特产直达千家万户的一个缩影。

当前,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硬堡垒”的决胜期,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吕梁是革命老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13个县市区中有6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贫困县,深度贫困攻坚对象14万人,占未脱贫人数的44.6%,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

吕梁素有“红枣之都”、“核桃之乡”、“杂粮王国”美誉,但这些营养丰富的土特产,由于贫困村地处偏远,一直“出不了闺”,贫困户自然处在脱不了贫的边缘。

如何使用“巧劲”寻找攻坚深度贫困的“钥匙”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吕梁市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新时代下开拓创新的“吕梁精神”,探索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吕梁模式”——贫困户与千家万户“结对子”。简言之,领头雁跑腿出力,主动牵线搭桥,为贫困户手中的土特产找“婆家”,实现从地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让贫困户不再为销路发愁,最终摘掉“穷帽子”。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为使“结对子”活动家喻户晓,领头雁们紧跟时代需求,结合电商扶贫政策,携手吕梁籍晋商创办的“农民拍卖”(全国首家专注贫困区农民自主网上特产即时拍卖平台),将各自所包村贫困户手中的土特产进行包装,统一注册“第e村长”商标,农民通过“农民拍卖”平台直播,同时开展农产品展销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大力开拓市场,撮合贫困户与更多的买家“结对子”,使“第e村长”逐渐进入千家万户的视线,推动品牌化“脱贫路”越走越宽。

“两斤小米加一斤红薯十元成交,纯天然红枣十元四斤有主了。”70岁的吕梁市离石区凤山底村民曹大爷,第一次在农民特产拍卖会现场拍卖自己的土特产就尝到了甜头,无公害、自家种的特产,一会儿功夫吸引了许多买家的眼球。有5户城市居民与他达成了定期送货协议,赚到近800元,是平常一周赚的3倍,“以后俺也有长期客户了,不用挑着扁担到处乱跑,气喘吁吁地找买主了。”曹大爷笑呵呵地说。

通过“结对子”,让贫困户土特产直达千家万户这一创举,引起了人民网山西频道、山西经济日报吕梁站的高度关注,联手以“‘弘扬吕梁精神·攻坚深度贫困’寻找精准脱贫路上的领头雁”为主题进行了跟踪报道和专题展播。经过数月蹲点采访,上百篇朴实无华而又生动鲜活的稿件“出炉”,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纷纷开始行动: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为全市发展旅游脱贫亲自当导游,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立伟为汾酒摇旗呐喊;岚县县委书记高奇英走进央视直播间推介土豆宴和土豆文化……领头雁参与“结对子”已经由百名扩展至千名,他们结伴入家庭、进单位、跑外省,为贫困户竭尽全力牵线,在全市已经形成了领导帮扶、单位帮扶、县际帮扶、企业帮扶、干部帮扶、对口帮扶的打赢深度贫困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新作为催生新气象。“结对子”这一新型扶贫方式的尝试,把上至市委书记下到贫困户的心,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紧紧拴在一起,为全市以思想对标、工作对标、成效对标、能力对标为重点内容的脱贫攻坚“冬季对标”行动,交了一份妥妥的答卷,这一接地气的脱贫模式,必将成为吕梁乃至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一个响当当的“脱贫品牌”。

责编:小燕子

寻找攻坚深度贫困的“钥匙”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