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青少年为何加入极端组织?
本网讯 法国社会最近惊叹,为何马克西姆、埃莱娜这样邻家孩子的名字会与极端组织联系起来,甚至成为“伊斯兰国”的行刑者? 【怎么是邻家孩子?】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16日发布视频,显示武装人员处死18名叙利亚人质和1名美国人质,其中多名行刑者未蒙面。 法国政府随后确认一名行刑者为马克西姆·奥沙尔,22岁,来自法国北部诺曼底一个村庄。法国媒体19日援引不愿公开姓名法国官员的话报道称,行刑者中还包括第二名法国人,名为迈克尔·多斯桑托斯,22岁,来自巴黎郊区。 “他是个好孩子,从不惹麻烦,”看着奥沙尔长大并与自己孙辈玩耍的邻居让尼娜说,“他们肯定给他下药了。” 法国媒体报道,还有一名17岁的女孩,名为埃莱娜,今年早些时候不顾父母劝阻,离开巴黎,前往叙利亚,决心生活在“教法之下”。吸引她这么做的原因似乎与她埃及男朋友有关,在男友鼓励下,她两年前皈依一个严苛教派。 本月早些时候,法国青年达维德·德吕容的微笑照片出现在媒体上。这名24岁青年死于美国无人机对叙利亚境内的一次空袭,他的身份为被确认为与“基地”相关的“呼罗珊”组织高级爆炸制造者。 【他们为何加入?】 那么,这些法国青年为何加入极端组织呢?情报机构很早以前就放弃用单一特征描述这类人。研究发现,他们当中有贫有富,既有人出身单亲家庭,也有人适应性强,唯一不变的是年轻。 研究防范教派主义的专家杜尼亚·布扎尔说:“如今,极端组织设法引诱不同家庭背景的年轻人。” 布扎尔最近参与撰写的一份调查报告,分析了160个有极端主义孩子的家庭。其中80%的父母自称无神论者,三分之二来自中产阶级。他们的孩子中,91%通过互联网被灌输极端思想,大约63%年龄在15到21岁。 报告指出,极端组织改进了引诱技巧,说服青年人加入,“英雄骑士”的描述对男孩更奏效,而“人道主义事业”更适合女孩。他们向对象许诺以成长过程中不曾有过的领导地位或现实版的战斗体验等。而近期,有些青年纯粹是寻求危险、权力感带来的刺激。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特工、精神病专家马克·塞奇曼说,在诱使人们参与冲突中,宗教通常只是起表面作用,那些青年人“实际是追寻虚幻梦想”。(庄北宁) |
- 下一篇: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再审看点解析
- 上一篇:《优质农产品》创刊一周年座谈会召开
- 河北省行唐县法学会开展普法宣传“进公园、进企业”活动09-08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郑州市市长督办经开区一村民征迁赔偿款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