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评:"当街摔孩子"令人不寒而栗
本网讯 这两天,北京很热。然而,于炎热中读到这样的新闻,仍让人不寒而栗:7月23日晚上8点50分,大兴区庑殿路524路科技路车站旁,一名年轻母亲推着孩子经过时与一辆轿车内的两名男子发生冲突,车内男子下车动手打了女子,并突然将童车里的孩子举过头顶,重摔在地。7月25日《新京报》等媒体报道,被重摔的两岁女童已死亡;而下午出版的《法制晚报》称,截至25日12点,被摔的孩子仍在天坛医院ICU病房抢救,但情况不乐观,孩子曾多次呼吸中断。
善良的人都在为孩子祈福。孩子,加油! 目击者称,母亲是因为停车和施暴者发生口角。有人推断,引两名男子如此暴怒,母亲一定没说“好听的”。然而,这即使是事实,将黑手伸向熟睡中的孩子,能被赋予一丝一毫的合理性吗?因为母亲过错(即使有)而伤害无辜的孩子,在法律上没有可宽宥的空间。 不想说“这事儿不该发生在首善之区”――它压根儿不该在人类社会发生;也不想说“它只是一个个案”――个案看似偶然,但其背后有致其发生的必然逻辑。那么,什么是其必然逻辑呢? 是一些人对暴力的笃信。解决纠纷,暴力是最愚蠢也最无效的方式,但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很多人仍然迷信“用拳头说话”。这些年,北京类似悲剧多次上演:2003年,75岁的原国家足球队守门员徐福生骑车时和汽车发生剐蹭,倒在比他小40岁的年轻人的拳头下;2005年,清华大学教授14岁的女儿在公共汽车上因为买票纠纷被售票员掐死,倒在父母面前……各地每天都在发生的争吵、谩骂,蕴含着更大悲剧发生的风险。最近这段时间,北京连续发生爆炸、刀伤人等事件。对这些事件过度反思固然无益,但如果仅将其作为偶然事件,不对其发生做规律性探究并“对症下药”,也就很难完全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百姓将继续为此付出代价。 稍有不满意便拿出和人拼命的架势,这些年,一些人身上的这股戾气有加重的迹象。有人将其归结为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理健康问题。巨大生存压力造成心理焦躁和心灵扭曲,一旦事情不合自己意,便容易有过激反应。如何让人们活得更平和一些,也是社会管理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施暴者已被抓获,什么让其作出丧心病狂的举动,很快会有说法。我想说说一位年轻妈妈在网上的留言:“想奉劝那些带孩子的妈妈们,好多事情忍一下退一步就过去了,即使是受了点小委屈,也别太在意较真了……现在这社会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保护孩子是第一位的。”就保护自己防止悲剧发生而言,她的提醒很有价值。然而,对一个社会而言,良民用忍气吞声求平安,却不是一个健康状态。如果暴力不能因为被正义遏制而收敛,那么,除了忍气吞声,出门带把刀也会成为一些人的选择。这极其可怕。(李曙明/正义网-检察日报) |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南阳张仲景医院领导私设“第二药房”兜售三无药品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