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报]直面回流儿童的困境
一提到“儿童”,大家第一反应是“无忧无虑”。但在“儿童”前加上“留守”“流动”等前缀,显然就沉重了。近日备受关注的“回流儿童”,便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一个词。 回流儿童,指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相较留守儿童,回流儿童拥有在城市生活的经历,这使得他们开阔了视野,但无形之中也拉大了他们与乡村的距离;与留守儿童相比,回流儿童要适应陌生的乡村生活,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造成一系列的“水土不服”问题。 “从上海回流到安徽老家的一些儿童,身上长了疹子”,这是《流动儿童蓝皮书》课题组在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处于不同区位的城乡在气候、饮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儿童回流农村,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坎就是对乡村生活的不适应。如果说这道坎可以在短期内被跨越,那么心理方面的障碍就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来克服。 儿童时期是对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城市的学习、生活经历,使回流儿童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念与处事方法,当他们返回乡村,生活场景的突然转换难免造成心理不适,从而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行为。“回流儿童既容易被同学欺负,也容易成为校园霸凌者”,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下降便也顺理成章了。 如何解决回流儿童的身心问题,从而保障他们公平的受教育权利,既考验社会的良心,也关乎有关部门的治理能力。回流儿童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折射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户籍制度改革进程缓慢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破解这些问题,亟须有关部门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师资教育水平和人文关怀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关心、关爱回流儿童的工作中来。此外,人口流入地更应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多措并举为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教育产品与服务。 (孙文静)(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下一篇:[光明日报]本科毕业能否写综述类论文
- 上一篇:别让“失联爸爸”的现身带来二次伤害
最新资讯: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邓州市政府招商设陷阱 一外地女商被骗780万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