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11"买买买 这些套路不得不防
本报记者 佘 颖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正如火如荼展开,各路商家开启了新一轮促销,尤其是线上商家促销手段多种多样,预售定金抵扣、“养猫活动”、闪购价等,让广大消费者目不暇接。不过,这些促销活动除了有实惠,也可能存在套路。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整理了近年来“双11”“6·18”等大促活动期间消费者投诉最多的促销套路,包括直播带货刷粉丝、价格虚标、虚假宣传、促销广告骚扰多、刷单不发货、售后服务跟不上等,提醒消费者多加注意。 红包活动是各大电商平台吸引用户、提升销量的惯用手段,但有时这些红包活动看似优惠多多,实际上却很鸡肋。“此前,有消费者反映其在某网络购物平台参加抢红包活动,一共抢到了900多个红包,但实际优惠金额累计不到10元,花费了很多精力,最后只有满满的失落感。”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任静介绍,还有商家使用“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巨惠特卖”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用语来吸引消费者下单,但实际上是“先涨后降”的套路。 作为新兴销售渠道,直播带货是当下最火爆的网购引流方式,在“双11”期间更是成为焦点。数据显示,2019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已达4338亿元。但是,在销售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一桩桩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不满。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令消费者不满的问题主要包括,直播带货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部分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存在违规宣传问题;产品质量货不对版,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主播将消费者引至信用资质不佳的第三方平台或是私下交易;部分商品售后无保障,消费者难享“三包”权利等。 任静提醒消费者,应树立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意识,在面对各种促销、优惠广告时,保持理智并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购商品;尽量选择与资质齐全、信誉较好的商家交易,切勿贪图价格便宜登录陌生网站或者点击不明链接并交易;切勿随意添加陌生人微信、QQ等通讯方式并私下交易,以免吃亏上当。 在交易结束后,应注意索取并保存购物凭证以及相应的商家承诺,通过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还应留存订单信息、购物聊天记录等,作为维权证据;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可先与商家及平台沟通,如联系不畅或沟通未果,可向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最新资讯: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山东永牛建筑工程公司违法截留工亡赔偿金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