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让消费保险成了消费陷阱
买到假货、商品受损、退换货运费纠纷……在互联网上“买买买”的同时,消费者的风险管理意识也在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其购物活动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像退货运费险、正品保证险、材质保真险等短期消费型保险产品开始悄然走红。但记者调查发现,这类保险也出现了不少投诉纠纷问题,有的理赔条件不合理,有的宣传过度、噱头大过实际,有的拒赔理由不充分,消费保险要真正成为消费者的保障还需不断完善。(12月17日新华社) 消费保险“不保险”,类似问题近来层出不穷。退货运费险、正品保证险等消费保险产品,本应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买个放心而设置。但一些平台、商家推出消费保险,却不过是以此为卖点,当营销的噱头,这就让消费保险问题频出,让消费者投保时,遭遇保险条款告知不充分;理赔时,遭遇客服“踢皮球”、理赔条件不合理等各种“坑”。这些消费保险产品难以真正保障消费者权益,只是商家变相促销的手段,甚至成为无良商家欺诈消费者的“诱饵”,完全与消费保险的本义背道而驰。 消费型保险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起来的保险新产品,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及消费者对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增长,消费保险有了更多生存空间。如果能够规范发展,这类产品当然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不断涌现的相关保险产品,我们应持宽容与支持态度。但对“误入歧途”的消费保险,也应果断纠偏,让其回归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正轨。 整治消费保险市场,需要保险公司规范运营保险产品,让消费保险更好地与网购融合,同时也要兼顾实用性,让其能够发挥实际效用,而不是好看不中用的“花瓶”。而对网购平台、电商来说,他们也有责任加强自律,不将消费保险当成营销噱头,时刻提醒自己保证产品质量、坚持诚信经营永远是商家立身之本。市场监管部门更需要加强监管,切实规范商家交易行为,对出现问题的保险产品坚决整治,促进形成保险服务长效机制。最后,广大消费者也需要增强防范意识与维权意识,在投保消费保险之前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准确了解合同细节,避免理赔时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不让消费保险成为无良商家设下的消费陷阱,还需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各类消费保险产品只有回归保险本质,发挥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正向作用,才能有效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从而实现市场、消费者、平台、商家的“多赢”。期待各方形成合力,让消费保险真正成为激活消费市场这一池春水的关键“石子”。(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最新资讯: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山东永牛建筑工程公司违法截留工亡赔偿金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