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里的假药"何尝不是一封举报信
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总“听”到旁边有人说话;怀疑自己被监视,把重要的物品都藏起来;怀疑有人要害她,“不得不”报警求助……一连串奇怪的举动令旁人不解。原来,浙江宁波30岁的俞小姐因为盲目吃减肥药,导致了精神障碍。医生提醒,不要轻信朋友圈里推销的那些成分不明的减肥药或保健品。(12月11日《现代金报》) 俞小姐因为在朋友圈购买了减肥药而患上了精神障碍,接诊医生分析认为:是这款减肥药存在问题,工作中经常遇到有人在朋友圈购买假药的情况,提醒市民不要轻易购买朋友圈里的药品,以免给自己造成伤害。医生的提醒是善意的,然而,对于“朋友圈里的药品”不能止于提醒不要吃,“朋友圈里的假药”其实就是一封投诉信、举报信。 有人说,吃减肥药吃出精神障碍,俞小姐本人也存在问题,不能为了追求美丽,就胡乱吃减肥药,不应轻易相信“朋友圈里的药品”。是的,对于乱吃药给自身造成的伤害,患者本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也不能只是一味谴责购买假药的人失去理智,更应该追问:为何朋友圈成为了假药藏身之地?朋友圈,不该是假药躲避风雨的江湖。 随着手机的普及,人们进入了一个“朋友圈”的生活时代。有事没事,都喜欢打开朋友圈看看信息。朋友圈是一个不错的交流载体,大家习惯在此沟通信息,获取和转发信息。然而,遗憾的是,如今的朋友圈也成了乌烟瘴气的地方,借助朋友圈推销产品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圈简直成了商品汇聚之地。尤其是一些人,借助人们爱美的心理、爱健康的心理,在朋友圈发布各种减肥药、保健品广告。为了扩大广告效果,帮助转发、点赞这些广告还会给予一定回报。 “朋友圈里的假药”,成了一种悲催的社会现象。是不是能够避免“朋友圈里的假药”造成的伤害,靠的完全是大家的幸运。购买了“朋友圈里的假药”出了问题,也只能自认倒霉。 不能再任由“朋友圈里的假药”危害百姓身体健康了。一方面来说,有关部门需要延长“执法链条”,应该从传统的“市场执法”延伸到“网络执法”,把监管触角延伸到朋友圈,做到这一点在科技时代并不复杂,只要对朋友圈信息进行监控就可以了,发现“朋友圈里的药品”信息就需要核实,有问题的应及时查处。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给网络平台施加压力,让微信运营商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采取技术手段屏蔽“朋友圈里的药品信息”,不能任由其传播转发。 “朋友圈里的假药”,何尝不是一封举报信呢?执法检查对此不能望而却步。(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最新资讯: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邓州市政府招商设陷阱 一外地女商被骗780万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