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十一真打折,“剁手”先“躲坑”
今年众商家促销活动的内容纷纷推陈出新,规则更加复杂。例如预售、定金膨胀金、各类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等优惠券以及7天或30天保价政策……网友们纷纷吐糟:“简单粗暴的直接打折活动已经很难见到了,买个百十元的东西,得花几个小时研究各类规则”、“没有‘奥数’功底已不敢应战”。 电商促销时段疯狂刺激的购物行为,被戏称为“剁手”。然而,今年促销规则越来越复杂,不做足功课,很难获得较大幅度的优惠,想“剁手”并不容易。记者发现,今年一些商家新推出的“预售模式”,因公示的规则不明示、不退不换等内容,引发消费者集体吐糟。 值得提醒的是,淘宝和京东的普通优惠券不自动生效,不点击就不生效。消费者事后希望再使用优惠券获得优惠,几乎很难操作。例如,在淘宝店铺的普通“优惠券”需点击领取,领取后会自动在订单里优惠,结账即可获得优惠。不领取优惠券购买相同商品,可能比别人多花冤枉钱。 此前,国家发改委曾在《2016年“双十一”网购节综合信用评价报告》中写道,“双十一”网购节真打折已成共识。前些年纯粹打着“降价促销”旗号实际加价销售的商家行为基本杜绝。整体来看,各电商平台的大部分商品都在“双11”网购节期间采取了低价销售,即使是畅销商品,也都参与了让利促销,过往曾被质疑过的“甩尾货”等现象今年基本不存在。不仅折扣真实,降价幅度也再创新高。 去年,国家发改委受理涉及“双11”网购节的投诉案件中,促销优惠不实是消费者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占比62%,主要包括优惠条件限制多、优惠承诺不兑现、保价承诺不保价等。“双11”网购节促销中,存在一部分商家的优惠“暗藏陷阱”现象,比如限制使用地区、限制使用时段、限制叠加使用等,未能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介绍相关优惠信息,引起消费者误解,造成损失。(责编:李凤伟)
|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山东永牛建筑工程公司违法截留工亡赔偿金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