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师生畅谈学习十九大报告体会“抓住环境保护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这句带有诗意的话语传遍了大江南北。 很多人心中对于青山绿水都会有一段难忘的回忆,不见得如名山江海般雄壮,更多是如“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感怀、隽永之情,却寄托着对家庭、民族、国家深深的眷恋,延绵千百年,从未断绝。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实施的今天,依靠法治、制度的力量去呵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论述,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专业师生结合本专业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后,体会良多。 生态文明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不仅科学地提出了正确看待和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根本理念和指导思想,而且抓住了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最关键和最迫切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大方面的措施,将对美丽中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说。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环境法方向硕士研究生许子昀从小生长在农村,对生态环境感受尤其深刻。 “小时候,青山绿水就是自己家屋后的寻常景象。长大后来到城市,绿水青山就见得少了。”许子昀说。 在结合自己专业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后,许子昀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通过学习报告有关内容,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决心,将以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作出努力,包括出门少开车、家庭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用电、办公场所纸张重复使用等,这些小事不仅是身体力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更是在为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认识的新高度。人类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能力改造自然,对自然施加重要影响。但人类的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人与自然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主客体二分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生命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生态文明形态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形态的超越。”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明德说。 曹明德认为,生态文明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公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不断增长,这与过去长期以来人民生活在物质财富匮乏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这也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新判断。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恢复自然原有的宁静、和谐、美丽。#p#分页标题#e#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这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红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的划定将确保我国的粮食供给。‘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也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曹明德说,“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将进入一个新时代。” 已经从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专业毕业的柴云乐始终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他在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后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过去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以及中央环保督察的实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机制上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一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该国能源利用方式密切相关。现在能源行业相关改革如火如荼,而现行能源法律体系并不完整,需要进一步完善。” 曹明德认为,为了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必须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相应的经济、技术、法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着力解决好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让违法者为其环境违法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生态法治建设的着力点是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新格局。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气候变化等国际环境公约、条约、协定等履行上,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责任编辑:韩佳欣)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最新资讯: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