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现两起“违规入警”事件 舆论聚焦基层权力腐败
4月13日,澎湃新闻网、新华社报道了《河南省公安厅关于邱海山等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情况通报》,称河南省鹿邑县公安局原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邱海山伙同民警刘萍、鹿邑县人社局公务员管理股原股长张季梅等人,在办理毕业生分配、干部调动、公务员登记和入警申报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被移送司法机关。其中,邱海山为女儿篡改档案年龄,实现其“7岁上警校、10岁当公安、长期领工资”的目的。 媒体报道称,邱海山等人公然对抗组织审查,将全局500余名民警的人事档案拆分、转移、隐匿甚至部分销毁;邱海山先后为女儿办理6个虚假户口和身份信息;邱海山、张季梅等人违规帮助多名档案造假人员在鹿邑县公安局谋取公务员和警察身份,并收受现金和有价证券等财物;鹿邑县公安局管理混乱,130多名民警长期不上班、吃空饷,多个派出所及主要警种一把手长期空缺,等等。相关报道随即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网易网转载的相关报道跟帖当天即超过40万,舆情热度持续攀升。 无独有偶,4月14日,河南再曝一起“违规入警”事件。红星新闻报道称,河南永城一房地产开发商实名举报永城市公安局政治处原主任门建华,称其儿子和女儿在入警时资料涉嫌造假,两人出生时间仅相差一个月。举报人还称,包括门建华的子女,其至少有6名亲戚的子女在当地公安系统工作,且均有公务员身份,已经入警。当晚,永城市政府发布通报称,永城市纪委已对门建华立案调查,其子女已停止执行职务接受调查。4月18日,据河南永城市纪委消息,门建华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 河南省接连曝出两起基层公安机关权力腐败事件,舆论对相关议题的讨论不断深化。截至4月19日12时,相关报道累计达2700余篇,微博讨论量达1.79万条,微信文章近800篇,舆情热度较高。 【舆论观察】 两起事件曝光后,网民展开热烈讨论,大部分网民对造假行为表示震惊,指责一些政法干警利用公权谋私利;一些网民认为地方领导干部子女、亲戚“吃空饷”现象较为普遍,被曝光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网民追问河南为何屡出此类事件,上级部门应严查腐败。另外,有网民提出“对全国公职人员的户口和档案进行大检查”等建议,呼吁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 对于这两起事件,媒体陆续刊发评论文章表达看法。截至4月18日10时,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共收录评论文章35篇,其中超四成认为“违规入警”乱象的背后是多部门、多系统、链条式的造假,批评河南公安机关及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近三成文章探讨如何从制度层面将权力关进笼子;还有一些评论文章聚焦问责,认为领导干部违规甚至不惜违法为子女谋取职位的行为触目惊心。 1. 认为乱象背后是多部门、多系统、链条式造假 多家媒体评论文章均认为“乱象的背后是多部门、多系统、链条式的造假”。《新京报》评论指出,骗取公务员和人民警察身份,涉及诸多环节,既有入职申报、审批环节,还包括人事、组织、财政、编办等部门的程序审核,邱海山等人却能够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这种多部门、多系统、链条式造假的腐败,让人触目惊心。《现代快报》也认为,这是一起制度链条式垮塌的典型案件,基层非法利益共同体已经败坏到“齐抓共管”、“多系统、多部门、多环节联动”的水平。#p#分页标题#e# 2. 谴责涉事公安机关 作为事件主体,河南公安机关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人民日报》官微发布评论称,“堂堂公安局,怎可沦为私人企业?公权力如此自肥,更像是吃相难看的集体‘分赃’,如果容忍此类权力‘世袭’,社会公平将荡然无存”。长江网的评论文章追问,“河南公安系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吃空饷’?这样一支公安队伍,怎么能够为广大百姓服务?希望当地公安部门努力对本系统内部的领导干部进行全面清查,对于违规行为主动整改!” 3. 讨论如何从制度层面将权力关进笼子 针对如何约束此类违纪违法行为,光明网的评论文章指出,要解决“链条式造假”问题,根除非法利益共同体,还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从制度上创新突破。《华西都市报》认为,要彻底清除腐败土壤,除了追责,恐怕更离不开相关监督制度的再造与完善和地方权力生态的重塑。《齐鲁晚报》指出,“链条式造假”的背后是监管链条的失灵。要吸取这一腐败窝案的教训,还是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对容易疏于监管的基层权力的监管,要形成长效的“全链条式”监管机制,要有足够能制止权力乱来的制衡、监管力量。 4. 认为问责不应停留在少数几个人的层面 对此类涉及多部门的违纪违法行为,众多媒体评论文章认为,问责不应停留在少数几个人的层面。《法制晚报》评论称,“7岁上警校”只是个大萝卜,认清产出这些萝卜的泥土,才是关键的关键。《北京青年报》也提出,还望再曝光、查出违法进人与其他违法乱纪事件后,都能像该事件这样认真追责,不要掩耳盗铃,对那么多“协助者”视而不见。 【舆情点评】 两天之内,河南曝出两起由基层公安机关领导干部联合其他职能部门造假,为子女谋求警察和公务员身份,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腐败事件。尽管目前舆情已告一段落,却严重损害了基层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权威。 具体来看,在对邱海山等人的通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后,公众拷问基层权力腐败乱象,涉事部门尤其是公安机关成为众矢之的。官方通过详细通报邱海山等人严重违纪违法的事实,表达不袒护、依法严厉处置的态度,让公众将目光聚焦于基层权力腐败孕育的“吃空饷”等社会现象,而非死守这一案例,为涉事主体转移了部分舆情压力。永城市政府面对门建华子女“违规入警”的举报,也在当晚作出回应,并向公众通报了对被举报者的处置情况,及时快速的回应和实体处置有效抑制了舆情持续发酵。(责任编辑:韩佳欣) |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山东永牛建筑工程公司违法截留工亡赔偿金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