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白山下“参”花怒放——“全国省级党报总编看吉林”活动走进抚
初秋的长白山,已是层林尽染。 9月20日,参加“全国省级党报总编看吉林”活动的各省级党报总编辑和编辑记者,以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记者走进“人参之乡”抚松,探索“百草之王”的奥秘,感受原汁原味的人参文化。 走进气势恢宏、造型现代的野山参博物馆大楼,栩栩如生的木雕参王像、大型根艺“人参姑娘”、具有百年历史的放山工具,深深吸引了嘉宾们。大家通过图片展览、实物展示和讲解员讲解,深入了解了人参的历史发展、价值应用和采参习俗。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特色一方魂。”站在博物馆的展板前,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内蒙古日报社编委、总编室主任杨佐坤被历史悠久的人参文化深深吸引。“真没想到,抚松县采挖野山参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全国85%的野山参产自抚松,不愧是中国人参之乡!” 据省参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长白山人参”这一亮丽名片,吉林省对其品牌建设、产业政策、产品功效,人参文化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挖掘,使品牌知名度快速提升。今年,“长白山人参”品牌入围中国农产品网络品牌50强;在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上,“长白山人参”获得“中国商标金奖”提名,成为唯一入围该奖项的吉林品牌。 走出博物馆,嘉宾们漫步在2000余米的环形步道上,高大的乔木随处可见,清澈的河水在这里静静流淌。步道三分之二的路程是在次生林中穿行,林下有景区繁育的野山参、灵芝、天麻等名贵中药材,还有养殖的梅花鹿等,另外三分之一是在鹿鸣河畔的原始森林中穿行。 “吉林和海南在祖国的一南一北,有着迥异的自然风光,但却秉持着相同的生态环保意识。今天我见到了独具特色的长白山自然风光,感觉这里不单是一处旅游胜地,更体现了吉林省对长白山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海南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吴卓发出由衷的赞叹。 “快来啊!老把头要开始放山了!”工作人员喊了一句,嘉宾们满怀好奇,紧跟老把头的步伐。长白山地区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把放山人称为“把头”。2008年6月,长白山采参习俗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祭拜“老爷府”、喊山、拴“棒槌”锁、打火堆、“插花”“砍兆头”、下山……千百年来流传的采参习俗,生动展现在嘉宾面前。 “过去只知道人参是一种药材,今天通过参观博物馆、体验‘放山’过程,深刻领略了人参文化的魅力。人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陕西日报传媒网新闻总监任虎鹏说。 伴随着震天的锣鼓、欢快的舞蹈、嘹亮的歌声,“首届长白山人参文化节——抚松长白山开秤节”拉开帷幕。在每年白露期间是野山参下山的时候,放山人都要把采到的野山参集中到一起,推举出德高望重的人,对下山的野山参进行评价论值,宣告野山参交易开始,俗称“开秤”。#p#分页标题#e# “1号参1两1钱!2号参1两7钱!”来自抚松、靖宇、通化等地的放山把头们,身穿长袍大褂,双手端着自家的“宝贝”纷纷亮相。经过经济掌秤称重、专家评委鉴别、公证员现场公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10号野山参以“芦、艼、纹、体、须”五形全美、皮老纹细当选参王。 “今天,我们来到抚松县参加‘首届长白山人参文化节——抚松长白山开秤节’,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全国省级党报编辑记者更多地了解人参文化、关注人参产业,从而使‘长白山人参’在大家的关注和介绍下,更好地走出吉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吉林日报社总编辑陈耀辉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吉林电视台采访时如是说。 陈耀辉表示,吉林日报社承办第二十四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邀请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和编辑记者到吉林来,并组织“全国省级党报总编看吉林”活动,就是想通过大家的独特眼光,从不同角度了解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并给予正确评价和引导,鼓舞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吉林经济转型发展。 “碧叶翻风动,红实照眼明。”独具魅力的人参文化、传承悠久的放山习俗、蓬勃发展的人参产业……在活动结束时,每位嘉宾的手机相册、微信朋友圈里都留下了满满的回忆。(责任编辑:韩佳欣) |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邓州市政府招商设陷阱 一外地女商被骗780万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