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6 20:1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

2017-09-12 10:29来源:中国法务网浏览:2184次手机版

本网讯:听证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有力举措。但传统听证往往在矛盾纠纷上行后组织实施,错过了问题最佳处理期,有的信访事项甚至需要多次听证,投入精力很大,效果却不尽人意。

今年以来,昌邑市围子街道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村居)治理的新路子,推动听证关口前移,在社区(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中组织推行事前公开听证,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的发生,并将听证与人民调解组织相结合,提升了社区矛盾化解预防和依法办事能力,增强了村民(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有力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三类问题”,厘清听证事项。根据事件类型和化解难度,把需要听证的事项划分为三类,因案施策,灵活运用。一是聚焦村内矛盾纠纷,对邻里家庭纠纷、土地边界纠纷、生产经营纠纷等处于萌芽状态的小矛盾,由村干部、老党员、老退休教师、老模范、群众代表等通过简化程序的“小听证”进行调解,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防止小矛盾拖成大问题。二是聚焦社区、村庄中心工作,对落实上级政策、项目引进、道路整修、旧村改造、财务管理、土地调整租赁征占等涉及面大、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村级重大事务,由社区负责,街道党工委把关参与,广泛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利益方的意见建议,切实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从源头上杜绝因决策失误导致矛盾激化,引发不稳定的问题。三是聚焦复杂疑难问题,对重大不稳定隐患、涉及多方的重大矛盾纠纷等,由街道、社区两级联合主动出击,组织本村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部分村民代表、街道分管领导、社区干部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法律工作者参与,广泛进行研究论证。每类问题都坚持既查清事实、明晰责任,又消除隐患、定纷止争,努力在最早的环节,最低的层级,用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问题,达到综合效应最佳效果。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
 

(二)抓实“四个步骤”,周密组织实施。一是听证筹备。听证会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筹备,设主持人、当事人、听证员、记录员,吸收部分群众作为旁听人员参与。建立了主持人库、听证事项库、听证员库3个“要素管理库”,主持人由街道科级干部或社区书记担任,听证员从“两代表一委员”、站所负责人、律师及各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群体中选择确定,记录员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坚持“一事一方案”,根据每月月初确定的听证事项,制定详细听证方案,列明听证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案由、初步调查结论,从“要素管理库”中选择确定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等,并提前下好通知。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实地查看、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案情,找准矛盾纠纷根源,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保障听证会顺利召开。二是现场听证。听证会借鉴法庭设置陈述、举证、质证、辩论、调解(涉及双方利益适用)、形成听证结论或签订调解协议书六个环节。三是跟踪回访。听证主持人负责督促当事各方按照规定的方式、期限履行有关义务。变被动“等访”为主动“下访”。四是资料存档。听证全程采取书面文字记录与视频录像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到会签到、会议发言、听证结论等都由全体人员签名确认。听证会结束后,及时整理听证资料,形成听证卷宗,做到档案文书、影像资料齐全,经审查合格后,一案一卷,归卷入档。#p#分页标题#e#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

 

(三)做好“五个结合”,形成工作合力。一是与“党群服务网格化”相结合。深化党群服务体系建设,统筹人力、物力、财力“三个下沉”,今年新建3800平方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将原来10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细化为19个、设127个村级党群服务站,实现了党群服务中心(站)网格全覆盖。二是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按照昌邑市“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配齐配强网格员队伍,建立纵到底、横到边、无缝隙、全覆盖的工作服务体系。目前,街道共配备网格员136名,其中村级127名、居民小区9名。三是与“一村一法律顾问”相结合。充分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所工作人员等法律专业知识丰富、受群众信任的优势,建立社区法律服务诊所,为村(社区)治理提供法律意见,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开展法治宣传,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同时,法律顾问及时收集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信息,对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或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事项,及时向街道和司法行政部门报告,为掌握社会矛盾动态提供参考,为预防和解决矛盾纠纷提出法律意见,为顺利开展好事前听证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四是与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相结合。把“事前听证”作为人民调解的重要手段,与“警民联调”、“律师参与”等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化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群众信任、效果良好的基层综治新路子,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搭建视频实时接访平台。五是与视频交流平台建设相结合。将视频系统与听证工作有机融合。通过街道、社区视频连接,为社区听证提供政策解答和远程指导。同时,利用每周一视频会议,街道将上级政策、工作部署、惠民措施等传达到各社区和村,让政务公开,使群众明白;群众到社区反映问题,可通过视频系统与街道相关业务部门实现实时对接,由部门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答疑解惑,让群众少费工夫、少跑冤路。

二、取得成效

(一)变“事后解决”为“事前预防”,从源头上消减了信访问题。把事前听证作为村级重大决策实施的前置条件,积极推行“群众提案”,实现村级决策由“干部当家”向“群众做主”转变、由“指挥群众干”向“围绕群众意愿干”转变、由“自主决议”向“社区听证”转变,既帮助群众找到理性有序表达意愿的通道,又提高了重大事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群众从解决身边具体难题入手,逐步扩展到关心社区、关心村务,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了信访问题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发生。同时,事前听证给有诉求的群众提供了“有处说理、放心说理”的平台,当事双方“当面鼓、对面锣”,及时解决矛盾纠纷,起到了小矛盾化解在萌芽、重大信访化解在社区的效果。今年4月以来,街道共召开听证会95次,决定村级重大事项62件,化解信访不稳定因素33起。截至7月,127个村没有因村级事务决策发生一起信访问题,来市到潍去省访同比分别下降63%、66%、62.5%,在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节会期间和敏感时间节点实现了“五个不发生”、进京“零”非访。

(二)变“被动处理”为“主动协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结合市《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协商共治,实现社区、村级事务民提、民定、民办。事前听证抓住了村级事务民主管理的“牛鼻子”,村民成为村级事务的决策者、村级管理的监督者、村级工作的宣传者,参与村务管理的主观意愿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实践,打消了主观上的疑虑和猜测,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同时,通过参与决策,群众对社区、村委为民办事、为民解难,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做法更加了解,对社区、村委的信任和拥护更加坚定,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从根本上促进了基层的和谐稳定。#p#分页标题#e#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

(三)变“行政管理”为“依法治理”,提升了基层治理规范化水平。事前听证引入律师、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参与,使听证会参与各方在法律框架下评议事项,规范了村级运转的工作程序,形成了“决策有群众支持,办事讲工作程序,事后有档案记录”的良好局面,趟出了村级事务管理的新路子,提升了村级管理规范化水平。同时,听证会倒逼镇村干部主动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提高了运用法治思维、政策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依法决策、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提升了基层治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几点启示

    (一)厘清问题掌握事实是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展事前听证,就是为了事情让大家评议讨论,问题让大家决议解决,如果事前没有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没有掌握矛盾的关键点、涉及的关键人,举行事前听证就会盲人瞎马、找不准发力点,结果事倍功半。必须提前做好功课,以事实为依据,让利益方、关键人发表意见,围绕矛盾的关键点发表意见,从而有的放矢、聚焦聚力、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二)广泛参与尊重民意是关键。让群众相信听证、参与听证,通过听证解决问题,关键是提高听证的公信力。因此,开展事前听证必须让相关问题和决策的利益方参与,让代表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监督方参与,让代表公正公平的法律人士参与。只有既尊重各方利益表达和诉求,让群众成为参与者、见证者和评判是非曲直的主要力量,又尊重各方达成的共识,执行听证通过的决议,才能让群众相信听证公平公正,让“有问题去听证、作决策去听证”成为基层群众、基层组织的习惯。

(三)搞好监督,抓好落实是保障。好的政策、好的决策关键在于落实好,不落实就是一纸空文、一句空话。听证会形成的决议,必须成立专门小组,跟踪监督、落到实处,否则听证就会流于形式、失去公信力。只有把听证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民主性和必须执行到位、落实到位的严肃性结合起来,才能让事前听证成为创新基层综治的有效举措、关键一招。(责编:李凤伟)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