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让采购“猫腻”蚕食政府公信力
本网讯 敬老院里发现“黑心棉被”竟来自政府采购,供货单位没有此项经营项目,却能中标,劣质产品未经检验,就送给使用单位……专家认为,政府采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正日益得到规范,但采购违规、采购残次品的现象仍然存在。(10月23日《经济参考报》) 老人离开子女身边,来到敬老院养老,本就内心孤寂,精神头儿不足,如今“贴心”的政府又送来了“黑心”的棉被,凉的何止是老人的被窝,伤的更是老人的心。政府统一采购棉被在重阳节养老,本是温暖老人之举,却被曝出棉被竟然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如此不专业的送温暖着实给了政府公信力一记重重的耳光。 看似荒唐的残次品“入围”竟然并非首例,今年9月湖南某地政府为学生更换10万套桌椅花费1500万元却换来的全是次品。更让人震惊的是,市场价只有2000多元的普通台式电脑,经由政府采购员之手,竟然涨了30多倍达到9万多元。如此惊人的电脑报价显然是打着政府采购名义牟取暴利。棉被是黑心的,桌椅是残次的,价格是虚高的,“黑心棉被”、残次桌椅缘何入得了政府采购员的“法眼”?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猫腻?难道一幕幕浮出水面的“潜规则”只是想成为博人一笑的“黑色幽默”? 政府采购本应遵循严格的规定,却出现了一幕幕荒唐事件,供货单位没有此项经营项目,却能中标,劣质产品未经检验,就送给使用单位,价格仅67.5元的“黑心棉被”竟然价格翻番,以140元价格采购给养老院。究竟是谁给了一个没有资格的单位“一路绿灯”、“保驾护航”?又是什么原因使采购员敢于“只选贵的却不选对的”?答案无疑是采购政策存在漏洞、监管出现松懈。 价格屡次出现“猫腻”应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应及时砸破采购暗箱,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监督问责机制 ,强化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指导和考核,将政府采购招标流程在阳光下进行。财政部门也应严格把关,负责地审批政府采购产品是否必要及合理,并认真核算政府采购商品的质量和性价比。采购者更要高度自律,学会精打细算,只买对不选贵,拒绝让残次品再次“入围”。 |
- 下一篇:让阳光真正晒进科研领域
- 上一篇: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邓州市政府招商设陷阱 一外地女商被骗780万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