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人民法院 >

“史上最大规模”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揭开哪些问题(2)

2017-07-10 14:55来源:中国青年报浏览:手机版

 

  江北化纤的工人刁兆敏说:“大家又不能干等着没有收入,锅炉工不懂法律,爬上炉子就把封条给揭了,老板事先并不知情。”

 

  “清除‘散乱污’企业的难处,是人们意识难以转变,(人们)常抱有侥幸心理。”张治伟说,他们督查工作的重心就是“发现新问题,排查老问题”。他曾在督查时发现,有些企业在门口竖着“锅炉已清除、关门停产”的牌子,但进去之后仍烧着锅炉。

 

  张治伟说,为最大程度地发现问题企业,他们会刻意避开省道、大道,专门选取偏僻小道和郊外进行排查,并通过奥威互动地图进行搜索定位,前往厂房集中分布的区域检查。此外,环保部也会通过热点网格分析法,利用卫星反演技术确定污染来源。

 

  “为保证督查情况真实,我们每天排查的地方都是随机挑选,早上出发前,才知道要去的县城、乡镇,但也只是大致的方向。”张治伟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现场看到,当督察组到达一家企业时,会对现场生产迹象、锅炉拆除情况、排污设施是否完善等进行详细检查,随后要求企业出具营业执照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并在专用的“环境监察移动执法平台”上对该企业的名称和法人名字进行核对,确认企业类型、经营状态、经营范围,若存在问题,立即通过“执法平台”上报,并通知当地环保部门立即进行整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封条被撕事件折射出蓝天保卫战的艰难。”菏泽市环保局局长张善甲认为,乡镇政府整治不到位,部分企业主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不强、对“散乱污”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都在一张张被撕的封条下暴露出来。

 

  张善甲提到,很多“散乱污”企业在当地存在已久,甚至成为不少企业主的“生存之道”,转变他们的观念需要时间。

 

  菏泽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赵连柱解释称,菏泽属于林木产品加工基地,以曹县为例,由于拥有丰富的杨树资源,曹县木板厂的发展历史近30年,已发展为伐木、削皮、压板、加工、销售出口的完整产业链,木材加工早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赵连柱称,“散乱污”企业的整治主要由最基层的部门来承担,面对动态变化且隐蔽性强的“散乱污”企业,乡镇政府缺少治理经验,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乡镇干部每天骑个自行车在村里转,看看哪个地方有烟囱在冒烟,哪个地方有机器响,再纳入整改取缔范围。”

 

  张善甲表示,撕毁11张封条的企业均由乡镇政府和环保所进行查封,部分封条的粘贴手续并不规范。但他提到,粘贴封条需要走很多工作程序,首先要了解企业过失,调查取证,确认实施之后经过多次开会决议,再由单位领导批准。但有些乡镇为应付督察组和领导检查,“头天弄个封条给企业贴上以表整治态度”,并没有进行相关备案。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