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人民法院 >

司法体制改革砥砺前行结硕果(4)

2017-07-10 14:55来源:法制网浏览:手机版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法院已纠正重大刑事冤错案34件。2013年至2016年,各级法院依法宣告3718名被告人无罪,依法保障无罪者不受追究。

 

  科技创新破解改革难题

 

  司法体制改革与技术手段创新相辅相成,改革带动了创新发展,创新则解决了改革中的各种难题。

 

  伴随着司法体制改革,一场政法系统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近年来,基层法院案件数量大幅增长,案件类型更加多样,处理难度越来越大,案多人少矛盾越来越突出。

 

  2013年,刘国珑刚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法院工作,当年他结了130件案子,三年后这个数字增长到230件,最忙的时候他甚至一晚要连写五六份判决书。

 

  刘国珑只是众多基层法官高压工作的一个缩影。对此,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6年5月试点推出了智能审判支持系统,刘国珑成了智能审判支持系统最早的一批试用者。

 

  启用智审系统之后,法官们只要把纸质卷宗扫描进系统,电子卷宗即可自动生成,软件将对卷宗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编辑,然后一键生成应诉通知书等上百种制式法律文书。如此一来,刘国珑完成一份判决书的时间缩短至十几分钟,智审系统至少减少了法官30%以上的案头工作。

 

  长期以来,法院的庭审工作一直受到书记员记录速度的制约。对此,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尝试在庭审中使用语音识别技术,通过上千个庭审应用,庭审笔录的完整度接近100%,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至30%。

 

  苏州法院还积极探索智慧审判苏州模式,重点搭建了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庭审语音智能转写、电子质证随讲随翻等8个平台。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王敏远在参观后说:“通过科技手段辅助和服务法官办案,大幅提高了审判效率,让法官将主要精力放在审和判上,促进了司法公正。”

 

  犯罪嫌疑人被带入办案中心,戴上智能手环,其在办案中心的活动轨迹全程网上记载、流转、监督;信息采集区,对嫌疑人身高体重、指纹足迹、DNA等一站式、标准化采集,自动推送后台大数据分析比对……

 

  以前,由于缺乏统一适用的证据标准,导致证据收集方式不合规、关键性证据缺失、证据存在瑕疵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办案质效。

 

  贵州省贵阳市打造政法大数据办案系统,按照审判对证据的标准制定了操作性强、统一适用的批准逮捕和移送审查起诉证据指引,确保公检法在同一个证据标准下办案。

 

  通过大数据办案系统,贵阳公检法不仅实现了信息网上传输和数据共享,提升了办案效率,还通过编织“数据铁笼”,变人工监督为数据监督、事后监督为过程监督、粗放监督为精准监督。

 

  司法为民让群众有获得感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