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制人物 >

感谢援藏,给了我人生第一次庭审经历

2015-01-02 21:00来源:法制日报浏览:手机版

      原标题:“感谢援藏,给了我人生第一次庭审经历”

      人物

      牛克乾,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二庭审判长、法官。2013年7月,作为中组部第7批援藏干部入藏,担任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本报记者廖卫华

      本网讯  “现在开庭!”伴随着略带河南口音的普通话和重重的法槌声,身着法官袍、手持法槌的牛克乾在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1号法庭宣布开庭。作为西藏高院的副院长,10月17日,他担任审判长开庭审理了一起虫草诈骗案。

      关于案件本身,人们或许并不关注。而10月17日这一天,注定要载入牛克乾的法官从业史,或将载入西藏高院的史册。

      “这是我从事审判工作16年来第一次开庭,我要感谢援藏,给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庭审经历。”在近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牛克乾略带兴奋地讲述起自己的故事。

      当法官16年第一次开庭审案

      今年40岁的牛克乾,2013年以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审判长身份援藏,任西藏自治区高级法院副院长。到西藏后,他积极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力推新型合议庭,让院、庭长重回审判一线,做到“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10月17日的那次虫草纠纷案的庭审,完全在他主导下完成。他也是目前西藏自治区高级法院中唯一一位参加庭审的院领导。

      开一次庭确实很累,要提前查阅所有案卷材料,要对控辩双方的事实和证据做分析和比对,在开庭前要形成一个初步判断。在庭审中,要完成刑事案件的法定程序。“这是一个特别费心费力的活。”牛克乾说,由于行政事务缠身,最近这些年来,西藏自治区高级法院的院领导几乎无暇参加庭审。

      “作为院领导参加庭审,其实是一个示范效应。”1998年从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最高法院刑一庭工作的牛克乾,在职拿下了北大的法学博士,并正在完成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的博士后。“我国是二审终审制,刑事案件基本很少有到最高院二审的,一般的大要案都在高院消化了。”为此,牛克乾在最高院刑庭的16年,一个案子都没有审过。“说真的,到西藏来开庭,算是圆了我的庭审梦。要不然别人会说,你一个案子都没有开庭审过,还算法官吗?”

      10月17日的庭审效果非常好,对刑庭的其他法官是直接的影响和生动的培训。“平时你讲课培训再好,都不如到法庭上直接开庭对法官的示范效果好。这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通过那次庭审,他分管的刑庭同事们对牛克乾的审案水平有了直观的认识,一位法官告诉记者:“牛院长是最高院的大法官,又是北大博士,确实不一样!”

      从今年11月以来,西藏7个地市、西藏高院的业务庭的院长、庭长们出庭审案的比原来多了很多。

      优秀庭审模板下发基层法院

      如果说院长、庭长出庭更像是做示范,那么评选优秀庭审作品则是给西藏的各个法院的庭审树立“标准”。

      今年8月以来,牛克乾分管的刑庭在西藏全区开展了一次优秀庭审的评选活动,经过3个多月的准备和初选,最终,山南地区乃东县一个少年法庭送评的“被告人刘某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等5个庭审作品获得一等奖。

      “乃东县少年法庭采取了圆桌审判的方式,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而且藏汉双语审理,程序非常规范。”牛克乾说,这些优秀的庭审光盘,自治区高级法院将会做好点评,作为审判模板一并发放给各个基层法院。

      “西藏和内地有很大不同,一方面,法官底子薄,业务水平相对低;另一方面,西藏幅员辽阔,庭审标准各地不一样,很难做到统一和监督。”牛克乾说,通过让大家参加评选,将基层院大家身边的优秀庭审标准作为模板,供基层法官们学习、观摩,这样更直观、效果更好。“下一步,西藏高院将举行一次培训,将各个基层法院的刑事审判法官组织起来,观看优秀庭审,现场讨论”。

      推进制度化建设和司法公开

      作为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的博士后,牛克乾是一名典型的学者型法官。在他的办公室里,整面墙摆的都是各类法学著作和法律工具书,就连办公桌也堆满了各类法律书籍和资料。记者了解到,他合著或参撰的法学著作有10余部,在《法学研究》、《法律适用》、《人民司法》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案例评析文章50余篇。

      到西藏后,牛克乾充分发挥了他理论功底扎实的优势,为法院制度化建设做了很多推进。今年一年,他先后制定了《关于规范刑事审判案件流程提高审判效率的规定》《关于刑事专业咨询委员会的工作规则》《死刑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调解的若干意见》《关于在互联网上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等规章制度。

     过去,由于没有审判流程的规定,一个案件在审判员手里会拖到审限的最后一天或者倒数几天,等到庭长着急来催问,审判长才赶紧“临时抱佛脚”。或者,有的案子在审判长手里一压很多天,明明该上审委会的,最后等到审委会来催,审判长才想起要办。《关于规范刑事审判案件流程提高审判效率的规定》规定了小审限,从审判长到庭长那里多少天,庭长到分管院长多少天,院长到审委会多少天,都有明确规定。“谁违反了,谁就要追责。”实行了倒逼机制后,现在很少有案件会拖审限。

      最高院去年提出了裁判文书等“三公开”的要求。而在西藏,目前很多地方连网都上不去。“但是公布生效的裁判文书势在必行,体现了我们司法公开、取信于民的决心。”牛克乾说,为此,他主导制定了《关于在互联网上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要求自治区高院今年做到法律规定允许公开的生效判决一律全部公开。按照规定,2015年,全区50%的案件要公开,2016年,全部案件都要上网公开。

      法官深入田间地头析法说理

      牛克乾清楚地记得,自治区公检法共同讨论那曲的一起重大黑恶势力案件时,原先公安部门按照有关领导批示,将案件定为黑社会性质案件。“我在参与讨论的时候,从法理角度分析了事实和现有证据,认为这起案件不够定黑社会性质,应该定恶势力犯罪。”讨论会上大家各执己见,第一次讨论没有结果。后来,经过几次讨论,原先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也认同了我的观点,最终这个案件被定为恶势力犯罪,犯罪嫌疑人一审没有被判处死刑。

     “来到西藏后,我有个特别突出的印象,很多案件法官们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做了大量析法说理的调解工作,为依法治藏提高了坚强的保障。”牛克乾告诉记者,西藏从2011年开始推行的党员干部驻村制度,夯实了群众基础工作,普法进入到村居一线,老百姓法律意识增强了。数据显示,2014年比2013年,2013年比2012年,刑事案件发案率都大幅下降。

     “刑事案件大幅下降的趋势也印证了西藏正在推行的驻村政策是正确的。我们的干部离群众越近,犯罪就会离我们越远!”牛克乾说。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