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元“骗老”大案频现!花式骗局掏空老人钱袋子(3)
多位受骗老人表示,当地媒体的频繁宣传和相关部门领导屡屡站台也是一些老人们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 受骗老人提供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显示,上述涉养老“非吸”公司的养老服务广告长期在当地电视台播放,而且由具有一定名气的主持人“代言”。此外,该公司还经常在一些重要活动时邀请省、市相关退休及现任领导干部为公司站台。“看到电视宣传、官员站台,我们这些老年人就觉得公司应该是没问题的,很多人就放心投钱了。”一位被骗老人说。 据办案民警介绍,近年来涉养老“非吸案”呈现团体化、虚拟化、跨地域及隐蔽化等特点。相关违法主体往往借用虚拟身份、虚假场所、虚假宣传,吸引老人投资,侦办难度大,办案成本高。 同时,相关违法主体还会利用有关政策提高骗局可信度。“现在国家重视养老,鼓励市场力量提供养老服务,骗子们就打着养老政策幌子,提升自身骗局的影响力。”办案民警表示,不少涉养老“非吸”公司都会宣传他们是响应国家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发展前景广阔,以增强老人的投资信心。 另一方面,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监管存盲区。据办案民警介绍,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注册登记时、银行风控部门在监管资金异常流动时,都可以发现蛛丝马迹,但是目前这种多部门联合监管沟通机制还不太顺畅。 据江苏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打着养老旗号的企业越来越多,且名字很模糊,很多从事的并不是养老服务行业,有些企业则游走在非法集资的边缘,很难界定,现有监管力量有点跟不上。 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人群体普遍存养老焦虑。据多位受骗老人反映,服务较好的高端养老机构每个月的收费动辄上万元,且很长时间都排不上队。而该涉养老“非吸”公司收费便宜得多,还有投资回报,所以老人们就把钱投了进去。“我们老人之间有自己的小圈子,一旦一两位老人觉得好,其他老人就会蜂拥而来。”一位被骗老人说。 加强事中事后协同监管 多位专家及基层民警、民政干部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快明确责任划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部门联动,守护好老人“钱袋子”。 一些受访专家和民政干部建议,须明确部门职责,加强事中事后协同监管。长三角某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从事保健、旅游、房产等行业的企业,也会将“养老”纳入其中,很多涉养老“非吸”公司并未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民政部门无法及时掌握信息,监管很难及时跟上。该负责人建议,尽快对民政部门管理“养老”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清晰界定,加紧构建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合作,减少盲区,要定期开展一些涉养老“非吸”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不断提高精准、协同监管水平,争取提前化解风险。基层经侦民警建议,涉养老“非吸案”涉及民政、市场监管、银行、金融、公安等众多部门,各部门应当加强数据共享与联合监督、执法。 江苏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建议,在强化部门监管的同时,应加快培育行业自律,由第三方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开展星级评定,将不法企业列入黑名单。 今年初民政部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新修改的的通知》也要求,创新养老机构管理方式,推动建立养老机构综合监管制度。同时,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信用评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等信用管理制度。 还有基层民政干部指出,子女应加强陪伴,对老年人群体的理财知识普及要跟上。他们建议,家庭在养老中的功能必须强化,亲情关怀不能缺失,否则孤独的老人很容易被骗子钻了空子。子女要尽量抽空多陪陪老人,及时了解父母的思想动态,帮老人一起识别风险,防范骗局。刘俊海建议,加强对老人在投资理财方面的教育,引导老人理性投资,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遇到重大投资决定要多跟子女商量。(记者 陆华东 秦华江 夏鹏 眭黎曦)(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丁智勇到哈尔滨调研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09-05
- 警方预警:近期,这几类通讯网络诈骗案件高发 05-04
- 那一抱 引发的悲剧……25岁男子被打进ICU 07-26
- 冒充专家免费体检推销“保健品”23名被告人因犯诈骗罪入狱 01-22
- 16年的不懈追踪 一起“骨头案”终执结 06-08
- "专业讨债队"骚扰纠缠借款人 5人寻衅滋事被判刑 08-07
- 中国每年25万人死于自杀 系青壮年人群首位死因 09-11
- 男子穿旭日旗T恤参加泰山登山节惹众怒遭"围攻" 09-08
- "开家军"恶势力团伙以"开"字纹身 聚众斗殴寻衅滋事 02-12
- 已婚男子以婚恋之名诈骗30余万被公诉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