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治社会 >

亿元“骗老”大案频现!花式骗局掏空老人钱袋子(2)

2019-05-14 14:19来源: 经济参考报浏览:手机版

  为了给老人营造一种公司实力很强的假象,2012至2018年,上述涉养老投资集团先后在江苏、浙江等地成立了五六家不同名目的公司,通过客房服务、消费卡、服务合同、股权、客房租赁合同等五种方式集资,年息10%至16%不等。
  “以往那种百分之几十的回报率,老人已经有所警惕,所以骗子们学聪明了,把回报率降低,一般在20%以下,但又比银行的利率高,以吸引老人投资。”办案民警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现在不少老人手里都有一定存款,投资养老的需求容易让这些老人失去理智,陷入骗局。
  为了进一步迷惑老人投资,该涉养老“非吸”公司还把办公室放在豪华的写字楼里,“文明单位”“百姓最喜爱的十佳养老机构”“匠心企业”等各种荣誉、资质更是挂满墙。老人到公司参观,看到富丽堂皇的办公室和各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更加觉得公司实力雄厚,放心投资。
  温情的服务更是骗子们从老人口袋里掏钱的“法宝”。多位被骗老人告诉记者,该涉养老“非吸”公司每个月基本都会组织外出旅游,住的酒店都声称是公司加盟的度假酒店,老人看了以后深信不疑。而且在旅游过程中,公司的“小管家”(工作人员)服务特别细致周到,一口一个“爷爷”“奶奶”,上下车亲自搀扶老人,热心介绍景点。
  平时老人在家里有什么需要,一个电话,“小管家”就会上门服务,给老人买东西、理发、打扫卫生,嘘寒问暖,陪老人聊天等。热情的服务后,“小管家”再央求老人投资,老人们往往很难拒绝。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该涉养老“非吸案”中被骗的老人层次并不低,不乏退休教授、工程师和公务员,知识和理性能力都不缺乏。然而这些老人大都是空巢独居老人,子女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甚至有的子女常年在国外,老人们渴望亲情关怀。
  多位被骗老人告诉记者,该涉养老“非吸”公司的“服务”非常到位,每个月都会组织省内、省外甚至出国旅行,时间长短不一,大家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旅游项目。一位被骗老人说,她之所以投资这家公司,就是因为看中了形式多样的旅游项目,每次出去都玩得非常开心,她不想在家待着,太无聊。每年年底,公司还会召开千人规模的年会,大家一起讨论、吃饭,还有小礼品,非常热闹。“小管家”们平时也不会直接提到投资,均通过热情的服务感动老人,让老人主动投资。
  一位老人感动于“小管家”的热情服务,甚至主动要拿一万元给“小管家”做嫁妆,但是这位“小管家”却趁机央求老人把剩余的存款都投资到公司,老人也照做。而且,这些被骗的老人在哭诉案情的过程中,虽然意识到被骗,却仍然夸赞“小管家”们平时对他们多么关心。
  “现在想想,‘小管家’们的热情服务都有目的,想从我们身上骗钱。如今出事了,没有一个‘小管家’再来关心我们这些老人,走在马路上可能连招呼都不会打,这不是骗局是什么呢?”一位受骗老人说。
  监管协调沟通机制不畅
  “涉养老‘非吸案’不能仅依赖公安部门处置,轮到我们处理的话,风险都已经爆发,老人的钱也很难追回了。”办案民警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涉养老“非吸案”频发,一方面缘于老年人现代金融知识匮乏,难以抵御“花式诱惑”。江苏省一位民政干部告诉记者,随着养老市场不断放开,房地产商、餐饮服务业、医疗机构、金融公司等形形色色的市场主体都开始转型做养老,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大肆宣传投资养老、高端养老、康养结合、旅居式养老等,推出养老新玩法、新概念,老年人防范意识弱,且现代金融知识匮乏,很容易上当。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