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医疗美容市场乱象调查(2)

2019-01-15 13:19来源: 法制日报浏览:手机版

  而正规整形医院医生的话,令刘娜心惊不已——在接受鼻注射的7天后,刘娜的鼻子被发现皮肤表面已变色,下面还有一个血痂,里面已经烂了。对这种情况,医生的建议是只能做手术,把注射物取出来,但并不能保证能把注射物100%取出。因为注射物已经扩散在鼻组织中,要取出来就会把鼻子自身的组织也带出来,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毁容。
  庆幸的是,取出注射物的手术还算成功。但如果想进一步修复,还需要再做一次鼻整形手术。
  刘娜说,专科医生说自己遇到了一家典型的“黑诊所”。打美容针这种所谓的“微整形”也属于医疗范畴,根据国家规定,需要在医疗场所由医生完成。美容院根本不具备开展医疗美容项目的资质,属于非法行医。
  黑诊所多于正规机构
  医生挂证现象隐蔽性强
  近年来,“爱美”需求催生庞大市场,庞大的市场又催生更多的“无知无畏者”进入市场,就这样,整形市场便以一种野蛮且畸形的状态不断“做大做强”。
  在调查中,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在爱美与高额利润的诱惑之下,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中的风险。
  已经有两年微整形经历的北京市民林月寒几乎每年都会进行注射玻尿酸、肉毒素之类的微整形手术。然而,对于肉毒素等A类药品的属性,林月寒的回应是,“不就是打一针的事情吗”。
  赫珺也有类似想法。
  问及当初为何同意在民居里接受手术,赫珺总结的原因是“无知”,“现在微整形很常见,都是互相介绍,说那个‘医生’很有经验,一直都干这个。有的是在家里做,有的甚至是在酒店做手术,都没事,我就直接做了”。
  对此,中国医师协会维权委员会委员邓利强说,所有动刀的、用药的都属于医疗美容范畴。医疗美容是指应用手术、注射和药物进行塑形。“大家现在看到的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在做微整形,这种现象是不对的。另外,卫生监督所也是受行政机关的委托进行查处,但这种微整形机构遍地开花之后就很难监管,再加上取证比较困难,所以到处都有生活美容机构进行微整形。可以肯定地讲,这是非法行为”。
  “遗憾的是,消费者不去关注这一点,只要有朋友介绍,就去接受这样的美容整形,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医疗安全不负责任。”邓利强说,不过,这里说的不负责任绝对不是消费者主观上的不负责任,不是说消费者有意对自己不负责,而是消费者没有辨别的能力。消费者可能会认为,这家美容机构存在这么长时间了,朋友也都说不错,于是就去试试。这就要求消费者自己要有认知,不把自己的医疗安全和自己对美的追求交给那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人。
  那么,目前市场上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多吗?
  根据更美App发布的《2017年医美黑皮书》,全国正规医美诊所有9500多家,而“黑诊所”是前者的6倍,约有6万家。“黑诊所”规模小、隐蔽性强,常隐身于生活美容店、住宅区与酒店中。“黑诊所”的手术量是正规机构的2.5倍,非法执业者是合规执业者的9倍,有15万人之多。
  按照正常流程,一名专业整形外科医生在独立执业之前,要经过至少十年的培训。以在北京执业的专科医生韩娟(化名)为例,她在哈尔滨的医学院学习8年,之后又接受两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和一年的科室轮转,这样才能独立执业。
  除了整形外科的嫡系正规军,还有一部分医美医生是从皮肤科、妇科、口腔科乃至普外科改行而来。
  “这些半路出家的医生,成了医美行业医生的另一主要来源。”韩娟向记者介绍说,还有一种现象亟待警惕——挂证。
  此前,联合丽格医疗美容投资连锁集团董事长李滨曾提到,尽管没有具体数字,但业内人士估计,现在国内医美执业医生的数量比正规医美机构的数量还要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美机构就会租借医美医生的执照去骗申资质。换句话说,医美机构虽然有合法资质,但其实只是一个空壳,其名下的医生都是空挂,真正行医的可能只是护士或者是根本没有行医资格的社会人员。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