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网络募捐存流向不明等问题 如何守好“安全门”?

2018-05-02 18:47来源: 工人日报浏览:手机版
  传播快、效率高,但也存在资格审核不清、捐款流向不明等问题
  如何守好网络募捐“安全门”?
  近日,一则河南周口太康夫妻疑似利用3岁女儿诈捐的消息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今年4月中旬,有知名网友在网上发文称,周口太康县一名2岁女童被确诊患有眼部肿瘤后,其家长多次利用孩子直播,并在水滴筹上筹款,却未给孩子进行正规治疗。直到几位爱心人士登门强烈要求陪同,其母亲才带孩子去做了检查,但刚检查完又带着女童“失踪”。 一时间,“父母疑似利用子女诈捐”引发多方关注,而当地警方也正在调查。 “是互联网慈善解除了我们家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慈善”的兴起,网络募捐和网络众筹更加便捷化、快速化和社会化,微博、微信等互动性较强、参与度较高的社交平台在推广网络慈善活动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网络募捐成本低、传播快、效率高,让一些无法支付医药费的困难家庭,能够得到社会的帮助,从而有效缓解“因病致贫”的困境。 民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3家指定互联网信息募捐平台共为全国200多家公募慈善组织及其合作机构发布募捐信息超过1万条,总筹款额超过7.5亿元。
  “网络募捐平台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点不能否认。”上海一所大学的研究生陈芳介绍说,2016年,她同学高健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时被砸成重伤,虽然有新农合医保解决了一部分治疗费用,但他家里仍然拿不出看病的钱。在这种情况下,高健就在一家网络募捐平台上发布了求助信息。 “编辑文字,输入基本信息,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医院病历证明等,接着发布到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软件上,让大家看到。”高健说,在各方的帮助下,他们在短短一周内共筹得10万元,解决了父亲一大部分的医疗费用,可以说“是互联网慈善解除了我们家的困境”。 “骗捐”“诈捐”事件透支爱心
  然而,网络募捐的快速发展与监督管理的相对滞后,以及募捐平台核查能力和约束机制的匮乏,同样导致一些“骗捐”“诈捐”事件屡见不鲜:2016年1月,“知乎女神”童瑶假扮患病女大学生“ck小小”,骗取15万余元爱心款,被拆穿后投案自首;2017年12月底,“同一天出生的你”众筹项目火爆,项目鼓励网友向与自己同一天生日的贫困儿童捐款1元,随后有网友发现,该活动信息混乱,涉嫌诈捐…… “虽然之前也看到不少诈捐的情况,但对网络求助,大家总是有一种心理:万一是真的呢?万一有人真的需要帮助呢?我宁愿用不多的钱财,换一个安心。”在北京一家科研机构上班两年的李博文说,自己如果看到网络募捐,没有捐款,心里就会不好受。 相对于李博文的“道德挣扎”,不少人的爱心已经被网络上的“骗捐”“诈捐”事件严重透支。
  “我身边有一个人,生病做手术大概需要几万元。即使家里有闲钱,他还是选择用网络平台筹款,虚假编造了自己的经济状况,我觉得太不道德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白冰说,受此影响,她再也没有在网络募捐平台上捐过款。她只保持原来每年为四川山区儿童捐赠衣物和学习用品的习惯,但从未收到过反馈。 有必要公布善款去哪了 网络募捐诚信度遭质疑,将网络慈善监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特别是由于网络慈善监管不力,导致被救济的一方容易将钱挪用或私吞,甚至变相“用爱心捞钱”。这不仅让网络募捐陷入被质疑的境地,整个社会的慈善信任感也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规范网络募捐,民政部于去年公布了《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对募捐主体、平台责任进行了规定。尽管两项行业标准对网络募捐相关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但现实中仍不时出现一些问题。 “资格审核不清、捐款流向不明,是当前网络募捐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河南省学生安全基金会主任张露说,现实中发生的“诈捐”事件,一是募捐信息作假,二是善款未专款专用,这都涉及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管理。 曾目睹网络募捐全过程的陈芳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求助者只要提供资料,很简单就可以通过审核,平台动作似乎超乎寻常的快。而且,有些人提交的病历虽然是真的,但是筹到款项的实际去向审核并不是很严格。钱花到哪里去了,我们不知道。”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