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地方养犬管理规定形同虚设 文明守法养犬有多难(2)

2018-03-27 21:21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支振锋认为,在人口密度非常大的城市里,养犬有其特殊要求。例如,无论是禁止犬只进入特定场所还是给犬戴嘴套、束犬链,都是为了避免犬只伤人、传播病菌。普遍性违法养犬现象的存在,说明养犬人的文明意识、守法意识还有待提高。
  地方管理法规有待严格执行
  杨女士和李平同住一个小区,是一名资深养犬人。
  上世纪80年代,杨女士家住北京南城,有一个大院子,为了看家护院,她养了两只大型犬,其中一只是狼狗。
  有一次,她到街坊邻居家聊天,没有给大门上锁。不一会儿,她听见自家的两只犬狂吠,赶忙回家一看,两只犬正围着一辆吉普车,里面坐着两个人,一脸惊恐。原来,她的两位同事来她家拿东西,看到大门没锁,就走了进去,结果被两只大型犬吓了出来。
  她一脸庆幸地说:“好在我们家那两个宝贝儿经过训练,一般不咬人,否则,后果严重啊。”
  后来,杨女士搬进了楼房,无法养大型犬,同时考虑到自己提前退休后没有伴儿,就养了一只京巴狗。多年间,这只犬已经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给她带来了很多乐趣。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比较行政法研究所所长杨建顺看来,犬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的帮手,能看家护院,能伴人左右。
  “在城市里,有时候犬就是家庭的一名成员。再者,城市居民养犬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杨建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为了规范养犬行为,各地纷纷制定养犬管理法规。1993年,上海制定了《上海市犬类管理办法》(2011年代之以《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1994年,北京通过了《北京市严格限制养犬规定》(2003年《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出台);1995年,武汉市出台了《武汉限制养犬规定》(2005年被《武汉市养犬管理条例》废止)。
  根据这些地方法规,在这些城市实行办证养犬管理制度,由养犬者到主管部门为犬申报“户口”,对养犬行为进行管理。
  此后多年间,各地登记犬只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
  2005年,北京养犬登记数量为45.8万只,2013年达到100多万只。在上海,2010年养犬登记犬只5万余只,两年后就上升到20余万只。在广州,2009年登记在册犬只数量为4万多只,6年后增加到7万多只。
  在支振锋看来,随着居民养犬数量的逐年增多,执法不严导致违法养犬行为得不到有效惩处,随之而来的因养犬扰民、伤人等事件日渐增多,破坏环境卫生、疾病传播、邻里纠纷等问题日益突出。
  “从表面上看,养犬是公民的一件私事,但当犬的行为涉及公共利益的时候,就成为社会公共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教授说。
  终于,“狗趣”成了“狗患”。
  杨建顺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制定了养犬规范后,应该严格执行。对于违规养犬者,告知其限期改正;对于拒不改正者,针对具体的违规情况,该处罚的处罚,该没收的没收,使守规则者看到守规则的好处,也让不守规则者受到惩处,教育大家守规则。
  “否则,一旦规则遭到了破坏,难以修复,长此以往,会影响政府部门的权威,不利于再进行有效监管,使城市养犬处于失控状态。”杨建顺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杨建顺进一步说,在养犬问题上,并不存在各部门监管职责不清的问题,相反,各部门的监管职责非常清楚,现在的问题其实是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沟通,难以形成监管合力。此外,养犬人也有责任,要文明养犬,不能给他人带来麻烦,更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
  整合监管职责形成监管合力
  袁华希望,楼上的4只犬在乘坐电梯时,犬的主人能主动束起犬链、戴上嘴套,这样的话,自己就不用那么害怕了。
  李平则告诉记者,她并不是反对养犬,只是希望养犬人不要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不要侵犯他人的权利。
  在支振锋看来,市民良好的愿望有待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才能实现,“养犬人真正负起文明养犬、依法养犬的责任,执法部门切实负起监督管理的责任”。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