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科技创新,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大引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4)

2017-09-15 13:01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时间回溯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飞向太空。陕北黄土地上,一位17岁的青年仰望星空。“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多年以后,习主席站在东方红一号的历史图片前,不禁回味当年情景。
    46年之后,2016年4月24日,国家首个航天日。已过不惑之年的东方红一号仍在浩瀚星空遨游。与之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习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号角已经吹响,主攻已经开始,力量正在汇聚。
    基础科学不断突破,令人目不暇接;技术成果不断涌现,让世人为之惊叹。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内外科技界交出了一份极不平凡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写在习主席的新年贺词中——
    2016年12月31日19时,习主席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传向大江南北,飞向大洋彼岸。“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习主席对科学技术的特别关注、对中国科技发展成果如数家珍,鼓舞着全国全军科技工作者,振奋着全球华人的心。
    这份成绩单,写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中——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舰船新型集成化发电技术、舰船综合电力技术、网络通信与交换技术……军队系统亮点纷呈,前沿性、探索性和自主创新类成果,犹如繁星闪烁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天空。
    这份成绩单,写在装备体系建设跨越发展中——
    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这一刻,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就在几个月前,已经退役的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在拖船的拖带下,缓缓靠上海军博物馆码头。这一刻,意味着我国核潜艇进入了新老接替的新阶段。
    在航母、核潜艇等大国重器捷报频传之际,海军主力战舰以“下饺子式”的速度更新换代,空军主力战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以“运-20”“歼-20”为代表的“20”时代,中国东风系列战略导弹惊艳全球,一时之间,“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圈粉无数。
    人们犹记得,“9·3”胜利日大阅兵,集中向世界展示了装备体系建设的新成就。有外媒称,此次阅兵是“中国展示最先进国防科技的一次盛会”。
    人们又看到,短短两年后的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受阅部队近一半装备是首次亮相。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成果让国人倍感振奋,科技兴军正振羽高翔!
    大融合,大推力:一个时代号角的吹响
    “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2017年6月20日,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世界再一次听到习主席关于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深刻洞见。
    一切早有端倪,显示着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推进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5年,在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主席都谈及“军民融合”这一话题。2017年3月12日,习主席专门就“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作了突出强调,吹响了科技兴军的时代号角。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