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5日 14:28 星期日  农历:二月廿七
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网络个人求助募捐背后众生相(2)

2017-08-18 14:00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浏览:手机版

    关于注册和发布求助信息的流程,卫女士对记者说,“如果是个人直接注册,填写银行账号,经过一系列认证后,善款会直接打入个人账户。这个网络募捐平台上的项目一般会有一个月的限制时间,到时间后就可以提现,也可以自己提前结束项目提现。如果觉得仍然需要帮助,应该可以重新申请同一个项目”。
    卫女士告诉记者,这样繁琐的申请流程很有必要,但有些时候也会让申请人感到不太好受,就好像把所有的一切都暴露在众人面前,“谁都可以用审视的目光看上两眼”。
    在采访过程中,卫女士反复向记者强调,“把求助信息发在朋友圈里,其实还是自己的亲戚和好朋友援助多一些,很多捐款都是亲朋好友的。网络募捐信息平台虽然发布了信息,但主要依靠的还是朋友之间的转发和帮助。很多时候,我自己也会想,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变相地向亲朋好友借钱不还的方式。这样想的时候,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因为,人都过不去自尊心那道坎儿。”
    求助者诚信尤为重要
    除了看病之外,发起网络求助还有其他原因。
    今年5月,家住福建省泉州市的厦门大学交换生杨素敏(化名)为自己的“七月印象”支教队通过网络平台筹到了2947元善款。
    “七月印象”支教队由15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主要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安龙五中支教。
    “当时身边很多人都在用众筹,不仅仅是个人求助,还有一些同学做独立音乐创作、自主创业都会选择通过众筹来求得第一桶金。”杨素敏告诉记者,“受到身边事例的启发,所以想到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自己想要帮助的人。”
    当谈及对其他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了解时,杨素敏表示自己之前确实没了解过其他募捐信息平台,也没有查证过相关的国家政策。“只是身边人都在用,所以就没想太多。”她对记者说,“不过,我认为,我们为志愿活动进行众筹应该算作是一种慈善募捐,区别于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个人求助。”
    “我们通过众筹所得的钱款全部用于支教队暑期支教相关教学物资,还有给孩子们购买书籍、文具等。支教队财务组严格把控资金流向,确保所得钱款全部得到有效利用,并在支教活动结束时予以公示,让支持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项目。”杨素敏说,无论是哪个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保障信息的真实性都是平台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发起者的诚信也尤为重要。“为了确保真实性和合法性,从而获得捐助者更多的信任与支持,牺牲一些个人隐私也是应该的”。
    平台不能当甩手掌柜
    目前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学生夏秋宁(化名),平时热衷志愿服务,也经常在朋友圈帮助别人转发一些个人求助信息。
    “我帮忙转发的都是身边同学或者亲戚朋友的求助信息。”夏秋宁告诉记者,“如果是身边的人求助,比如生病了或者发生巨大变故,我会有所了解,一般都会尽己所能帮助转发和捐款;如果是其他朋友转发到朋友圈或者是朋友的朋友这种隔着很多层关系的,我会少捐一点,一般5元到10元左右,因为不确定真假,即使被骗也不会心疼。”
    在夏秋宁看来,网络平台一般会在短时间内利用朋友的朋友这种强大的网络资源募集到大量资金。
    谈及之前发生过的诈捐事件,夏秋宁认为,这种通过互联网进行个人求助的方式还存在一些监管空白。“个人求助有些是被逼无奈,有些是恶意炒作。我认为,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对这类求助进行监管。例如,在信息发布时加入当地民政机关的证明和联系方式,以便捐款人求证,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很重要的”。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