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政法机关执法为民不喊口号不耍花枪

2014-10-18 21:12来源:法制网浏览:手机版

     政法机关部分执法为民举措

    公安部重点解决户口证件难办问题

    最高法积极推进涉诉信访机制改革

    中政委推动出台防冤错案指导意见

    最高检八十七项措施集中整治十四个问题

    司法部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管理

 

    □法制网记者蒋皓刘子阳文/图

    本网讯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政法工作永恒的主题。

    今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法机关在推动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立足自身职能、结合各地实际,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转变思想作风树立为民理念

 

    政法机关一举一动都与群众密切相关。但近年来所披露的一些案件,暴露出政法机关在执法、司法过程中仍存在“冷、硬、横、推、吃、喝、卡、要”问题。

    执法为民不是“喊口号”、“耍花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做到转变思想和作风。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中央政法委和中央各政法机关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把深入学习、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督促检查贯穿始终,通过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让作风改变实实在在惠民、便民、利民。

    征求意见过程中,群众特别是信访群众对冤假错案反映强烈。中央政法委机关会同中央政法各单位和有关地方党委政法委,推动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为抓好防止冤假错案规定的督促落实,建立抽查和暗访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落实规定中出现的问题,使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最高人民法院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主线,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关怀和温暖。

    通过加强督促指导各级法院立案信访窗口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律师作为第三方参与化解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提高了司法为民服务水平。最高法立案信访部门还增设两个巡回督导合议庭,变上访为下访,减轻群众诉累,到地方法院巡回接访358人次,督导化解疑难案件57个。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机结合教育与实践,将教育实践成果转化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

    最高检制定87项具体整改措施,专项整治群众反映集中的控告申诉难等14个问题。部署在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专项工作,2013年前11个月,查办教育、医疗、征地拆迁、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民生领域职务犯罪16510件23017人,涉案总金额55亿余元,推动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

    公安部从公安工作实际出发,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结合“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大讨论活动边查边改,有效回应了群众对社会平安、公平正义和优质服务的期盼。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问题,公安部先后组织开展多次集中打击电信诈骗、拐卖妇女儿童、传销、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等行动,取得重大战果。以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办户口难、办证难问题作为改进作风的突破口,重点整治“一人多户”、“一人多证”等乱象。7月1日,公安部推出便利公民就近办理出入境证件5项措施,使流动人口与户籍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司法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扎实解决一批执法执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律师刑事辩护代理工作,维护司法公正。组织开展发挥司法鉴定作用、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管理,提高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可靠性和社会公信力,促进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会同有关部门解决继承公证调查核实权问题,降低3项继承公证收费标准。今年3月,部署全国开展“建设让人民群众能感知的公证公信力”实践活动。活动中,江苏、河北等地公证协会、部分公证机构组织开展为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服务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

    在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国各地政法机关领导干部重点解决不关心群众冷暖,责任心不强,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重点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滥用职权、吃拿卡要、执法不公等问题;基层单位主要解决软弱无力,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不强,办事不公等问题……

    一个个便民利民措施诞生的背后,不仅是政法机关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具体体现,也表明政法机关转变作风为民服务的明确态度和坚定决心。通过一件件关系到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群众也切实感受到政法机关把自己作为司法主体和服务对象的转变。

 

    延伸触角群众看得见找得到

 

    自从通过新浪官方政务微博公布电话号码后,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分局局长汪绍敏的手机一直很忙。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四五十个电话。

    局长手机,时时在线;警民恳谈,月月都有;社区民警,轻松预约;有警必接,处警必果;有问必答,有诉必查……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看得见、找得到。

    为了能更好地扎根群众、服务群众,全国各地警方通过建立警民联系点、家门口的派出所,和百姓拉家常、交朋友,将警务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使联系点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预防犯罪的第一道屏障,服务群众的第一个窗口。通过搭建网上服务大厅,开通民生警务QQ、推出E网服务和警务微博……警方的服务触角不断延伸,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方便。

    一位群众说:“以前看到警察就想离远点,现在有情况会主动找他们,民警也主动走访,感觉很有亲和力。”这是群众最切身的感受,也是全体公安民警最想听到的声音。

    国徽庄严地固定在大篷车上,村民的饭桌变成审判桌,开庭间隙,偶尔玩耍的小孩从法官面前走过……这种场面在全国各地已很常见。

    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使告状难成为阻碍西部边远和农村地区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拦路虎。“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近年来,各地法院通过开展巡回审判活动,把法庭开到村民身边,不仅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当事人诉讼,也成为法院进行法制宣传、延伸司法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和窗口。

    假如秋菊生活在今天,可能不会那么车马奔波了。这位身居西北偏远山村的农村妇女,或许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能向最高法“讨说法”——5月30日,最高法开通远程视频接访系统,目前全国已有3435家高中基层法院实现与最高法互联互通,覆盖率达99%。这一科技触角不仅扩宽了信访渠道,方便群众申诉信访,更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

    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形式对社会治理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全国检察机关把成立社区、乡镇检察室作为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举措来抓。

    广大检察干警走进千村万户,走进工厂学校,走进车站码头,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聚集民智,既查找“四风”方面突出问题,又解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入推进综合服务平台、民生服务热线、派出检察室建设,落实完善利用视频系统办理控申案件、联合接访、下访巡访制度,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

    河北省怀来县人民检察院在全县6个中心乡镇设立检察室,辐射全县17个乡镇,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279个行政村。深入乡村掌握一手线索,严查涉农职务犯罪29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00多人次,有力促进了法治农村建设。

    司法行政工作最接地气、最贴近群众。各地司法行政机关通过各级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服务中心、法制宣传教育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安置帮教,努力形成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通过推进乡镇(街道)、村屯(社区)法律服务站点、工作室、联络员建设,将司法行政部门服务窗口主动前移,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打造“一小时、半小时法律服务圈”,满足了群众法律事务越来越广、越来越高的服务需求。大力推进社区矫正场所设施建设,目前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县区,建立了社区矫正中心(中途之家),建立了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三位一体”的社区矫正制度。

    据悉,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人民调解委员会总数达82万余个,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厂矿、横到边、纵到底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各地法律援助中心建立网上服务平台,实现援助案件网上快速受理,将老、病、妇、孺等弱势群体列为重点援助对象,为欠薪、工伤等案件开辟“绿色通道”,最大限度方便了群众表达诉求。2013年以来,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案件167万余件,提供免费法律咨询920万余人次,有效维护了困难群众合法权益。

 

    问题不回避整改落实敢担当

 

    2013年10月,一名河北武邑的北漂小伙儿6次出入当地公安部门办护照被曝光后,公安机关迅速作出应对,涉事民警及主管领导受到处分。

    以此为契机,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大讨论活动,通过出台一批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措施,积极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在群众满意的实际效果中树立起公安机关良好形象。

    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印制带有复写功能的一次性告知单。需要补充材料时,受理民警将所需材料填写完整,双方在单子上签字确认,做到“一次告知,二次办结”。

    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方面做起。2014年7月,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公安机关集中推出提高户口办理时效、网上预约办理出入境证件、机动车省内跨地市检验等16项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服务。

    “执行不下来,法院判决就是一纸空文。”长期以来,由于手段缺乏和当事人躲避,执行难成为法院的“老大难”问题,严重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2013年以来,最高法先后出台一系列举措,破解执行难。7月,颁布《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10月24日,开通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和查询平台。进入2014年,措施不断,力度更大。1月16日,最高法、公安部等8部门发布《“构建诚信 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拉开第一轮联合惩戒失信被执行人序幕;9月1日开始,最高法执行局官方微博坚持每天曝光一名失信被执行自然人和一名失信被执行法人……

    公开信息、冻结财产,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已形成老赖“脚下有路走不通、天空插翅难飞”的氛围,千万群众拿到了被拖欠许久的钱款。

    “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全国检察机关进一步出台措施、细化要求,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控告难、申诉难、监督难”难题和“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腐败,服务群众再升级,把惠民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江苏省苏州市检察机关大力推广“三个一分钟”律师服务系统,实现律师接待一分钟网上预约、一分钟身份认证和一分钟现场办结手续;浙江省海宁县人民检察院出台案件管理中心首问责任制等工作机制、保障和规范律师会见看守所在押人员实施意见落到实处,规范执法办案。

    无论是危害食品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还是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监督犯罪,背后都有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各地检察机关根据实际开展了严惩腐败和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犯罪活动,坚决惩治“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深入开展清理整治超期羁押、违规扣押冻结财物和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监督,有效维护了法律权威,司法公信力得到提升。

    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国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政法机关既是执法司法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政法干警既是执法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的意识,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改起,切实做到亲民、惠民、便民、助民、安民,以实际成效获得了群众称赞和信赖。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