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当不当法官?且择且珍惜!

2014-06-06 18:07来源:法制日报浏览:手机版

  北京法院系统500多人辞职,年流失数量还有增加趋势。

    江苏全省法院流出人员2402名,其中法官1850名。

    上海法院每年平均流失法官67人,去年达到74人。

    法官流失原因

    工资收入低 晋升空间小 工作压力大 职业风险高

    ●一些大中城市,法官月工资三四千元,购房、结婚、生子等都成为他们不能承受之重。

    ●法院层级低,职级空间有限,特别是基层法院受到行政编制、职数的影响,法官职级晋升更为缓慢。

    ●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一名法官年结案动辄三四百件甚至上千件,“五加二”、“白加黑”成为法官工作常态。

    ●一些当事人将对裁判结果的不满迁怒于法官,威胁、恐吓、辱骂、诽谤法官;外部诱惑多导致法官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司法腐败的泥潭。

 

现有法院环境难以实现理想

□法制网记者 周斌

   本网讯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刘明,在法院与律所之间,毅然选择了法院,成为北京一家基层法院的法官助理。7年后,已身为副庭长的他,离开法院做了一名律师,走得同样坚决。

    “虽然很怀念在法院的一些美好时光,但离开法院,我一点儿都不后悔。”他说。

    当年,刘明以422分的成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毕业前,他也曾经在律所实习。毕业时,除拿到北京这家基层法院的录取通知外,几家律所也向他抛出橄榄枝。

    但他仅为法院所动。在他看来,进法院是个安全的选择。自己法学科班出身,一直向往能有一段做法官经历,坐在审判台上“敲槌”,把当法官看作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能够一直从事审判事业固然很好,即便今后从事其他法律行业,在法院的司法实践经验,也是一笔宝贵财富。

    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协助法官起草判决书……认真干了3年法官助理,2008年,刘明正式成为一名助理审判员,可以独立办案了。独立办案后,他曾带领团队以全年办案超千件的业绩,成为其所在法院当年办案最多的法官,并因此立功受奖。

    2009年,刘明成功竞聘庭长助理,2010年被任命为副庭长,成为法院一名中层干部。正当大家认为刘明事业顺风顺水,前途一片光明之时,他却提交了辞职报告。法院领导谈话挽留无果后,2012年年中,刘明离职。

    回顾自己7年的法院生涯,刘明用一个字来形容——累。那种身心俱疲的累,成为他辞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工作量太大,刘明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两三天住在法院,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是家常便饭。由于每个月都要对法官结案率、调解率、一审服判息诉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并最终与其评级晋升和绩效考核挂钩,导致很多法官“压力山大”,精神持续紧绷。

    如果说工作量大还能接受,那么工作内容则让刘明有些无法适应。除审判业务之外,还有大量的诸如政工等“机关类”工作,占据他大量时间。刘明说,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在机关工作,当初选择进法院也一心想做一名纯粹的法官。但大量的“机关类”工作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此外,少数当事人对法官工作的不理解让刘明难以接受。他告诉记者,一些当事人不认可、不尊重法官,开庭时在法庭上大喊大叫、撒泼打滚,个别律师输了官司就造谣说法官收了对方当事人的钱,在为自己开脱的同时也抹黑了法官形象。虽然这些困难是审判工作正常遇到的,但确实让法官们感到疲惫不堪。

    经济压力大和晋升空间小也增加了刘明走的信心。离开法院时,刘明年收入大概六七万元,与那些干律师、做公司法务的同班同学相比,差距很大。同学聚会时,他都不好意思提及自己的工资。“也许5年到10年之内,大家还能有些共同话题。10年以后,真不知道还能再聊些什么。”

    “法官目前的职级晋升和政府机关差不多,而晋升机会和空间又比机关小。”刘明说,院里一些资深老法官,干了二三十年仍然是普通法官,职级待遇上不去。虽然生活稳定,但与自己的理想确实相去甚远。

    离开法院后,刘明的选择很坚定,就是做律师。除了能够在经济上快速改善,更好照顾家庭外,律师行业宽阔的平台和强大的包容性,是吸引刘明的最主要因素。“律师行业参差不齐,上通天、下接地,至少可以自己选择成为一名怎样的律师,甚至能够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实现法治理想。”刘明说,在律师行业,看不到天花板在哪里,他更喜欢这种有挑战性和未知性的状态。

    刘明加入了一家新成立不久的律所,经过努力工作,2013年年初被吸纳为合伙人。他说,律师虽然也很忙,甚至阶段性劳动强度会大过法院,但是,心理上的放松是法院工作无法比拟的。“至少我可以选择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到了这个年龄了,相信大家都会认真考虑自己未来想要的状态,无论留下还是走,相信都是深思熟虑后作出的人生选择。祝福那些至今坚守在法官岗位上的兄弟姐妹们,且行且珍惜!”刘明说。

 

基层法院晋升空间小进步难

□法制网记者 袁定波

    李林现在在一国家机关上班,节假日,她还是习惯和原来法院的同事一块儿聚聚。

    大学毕业后,李林考入北京一家郊区基层法院。工作几年后,结婚生子,压力明显大了许多。而在提为法院民事审判庭副职后,职业生涯要再往上走一步,就很难了。

    当然,这还不是促使她最终离开法院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法院审理的案子明显增多,判决书都来不及写。李林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开6个庭,一个连着一个,午饭都顾不上吃。

    除审理案件外,很多时候,李林干得最多的是做当事人的工作,不然,案子结了,事情会没完没了。她审理过一起离婚案件,案情很简单,但夫妻双方就是互不相让,财产分割时,连根筷子归谁都要争。这时候,李林就需要不停地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以前,李林一直以为,法官就是坐在堂上断案的,很威严,工作以后才发现,法官要做的事,很多都在法律之外。

    2011年,李林报名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笔试、面试后,她选择离开工作了近10年的法院。

    王深原是上海一家基层法院的研究室主任,也是一名资深法官。因其丈夫是律师,律师、法官一方退出机制实施后,她调离审判岗位。虽然还在法院,但是离开审判岗位,总觉得离自己所学专业很远,有被边缘化的感觉。

    其间,有一次组织调动机会,她去了某区司法局担任副局长。当时领导征求她意见时,她犹豫过,毕竟自己是法律科班出身,不舍得放弃。但想到在法院已经很难再有职级晋升机会,于是选择调离法院。

    像王深这样的法官,有着多年审判实务经历,法律功底深厚、调解经验丰富,同时也有一定的管理和领导能力,多为党政机关所青睐。

    据统计,2008年至今,上海全市法院流失人员去向党政机关多、高薪职位多。流失的法院干警中,组织调离204人,占54.7%,主要去向为组织部、纪委、人大、街道等党政机关。

 

法官职业理想与现实落差大

□法制网记者 袁定波

    2005年7月,张林从名牌大学法学院毕业后,通过司法考试、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带着满腔热情和憧憬,进入北京一家基层法院。在派出法庭工作半年后,进入该院民二庭。2008年8月,张林从法院辞职。

    从法院出来后,他进入一家公司从事法务工作。当《法制日报》记者问及辞职原因时,张林表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经历过迷茫后毅然选择离开。

    本科4年、研究生两年,经过6年的法学系统教育,张林对法治、法院、法官有很多美好愿望和憧憬。张林一直认为,法官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进入法院后他发现,法院工作与书本中学到的以及自己理想中的差距太大,理想落空后,他萌生去意。

    张林认为,法院人员结构极其不合理,真正从事审判工作的也就一半左右。作为那家法院的一线审判人员,张林深刻体会到案件多、压力大、考核多、责任大。但一线审判人员与非审判人员待遇一样,这就造成严重的不公平,严重打击了一线审判人员的积极性。

    最让张林受不了的是各种与法院审判本职无关的会议、评比、创新、外宣,没完没了,这些都让一线审判人员疲于奔命。在他看来,即使是一线审判人员,设置和分工也极其不合理,有太多时间要花在送达、内部流程、信访等方面。

    工作第三年参加同学聚会,张林发现,不少去国家机关的同学都解决了正科级待遇。而他因为在基层法院,晋升空间很小,副科级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决。

    张林表示,法院行政化导致法院的职级设置按照行政机关设置,根据不同行政级别享受不同待遇。由于法院人员较多,但相应级别编制较少,导致很多年轻人看不到上升空间。同样的工作,在行政机关已经是处级了,而在法院还是科级,这种现象在基层法院尤其明显。

    收入低也是促使张林离开法院的一个原因。在法院工作期间,每个月的税后收入在3000元左右,加上过节费、年终奖金等,各项收入合计每年不超过5万元。不敢考虑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吃光用光,没有剩余。

    离开法院进入现在的公司从事法务工作后,张林的收入有了明显改善,工作内容也相对纯粹。张林认为,法院的工作即使是审判一线,工作内容都比较繁杂,有很多工作实际与法律无关,更多是家长里短。而他现在的工作内容,基本上围绕法律开展,而且是实务中用得着,十分专业。

    张林表示,现在的工作提升空间更大,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更实用。每跟进一个项目,都会有很强的成就感。

    尽管已离开法院,但张林对司法的那份情怀始终未曾放下。工作中,再因诉讼的事情跟法院打交道,张林会有更多感慨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