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学教育 >

规培时代,医学教育路在何方?

2014-05-10 13:15来源:中国教育报浏览:手机版

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水,医学院校挑战与机遇并存——

规培时代,医学教育路在何方?

 

瑞金医院的住院医师正在进行实训操作。(资料图片)

  本网讯  精英教育的理想和实践如何在规培时代重新破土而出?繁芜的从医路径如何重新规划?学制改革如何突破传统的制度框架?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挑战。

  “在美式快餐店,厨师执行相同的制作标准,每家分店薯条和汉堡都是一个味道。而在中餐馆里,一道简单的酸辣土豆丝,每家的味道都不同。”如今,每当被问到中美医疗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时,32岁的医学博士饶谦毅都会打这个比方。依靠标准化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美国建立起了高效同质的医疗系统,而这正是中国所缺乏的。

  今年年初,以标准化为诉求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水。这意味着,今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必须在以三甲医院为主的培训基地先接受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考核通过后才能行医。以“5+3”为代表的医学教育模式将终结多学制并存的割据时代。

  改革箭在弦上,一些更为尖锐的问题也被摆上了台面。精英教育的理想和实践如何在规培时代重新破土而出?繁芜的从医路径如何重新规划?学制改革如何突破传统的制度框架?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挑战。

  无处安放的“精英”——规培能否扎紧“广种薄收”的口袋?

  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生王天达第一次感觉自己是在孤军奋战,他粗略地算了算,大学同学中“弃医”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3。就在几周前,他大学的两个室友选择离开医疗岗位,投向了医药公司的怀抱。

  更加糟糕的是,如今“弃医”的困惑已不仅是王天达心头的一块愁云,还如雾霾般笼罩着医学教育的天空。据媒体报道,全国每年招录的50多万名医学生中,只有1/6的人穿上了白大褂。

  毫无疑问,医学教育应该走精英教育模式,但对王天达来说,如今的医学教育跟精英主义丝毫沾不上边,大体量的班级和松散的培养模式,以及医疗行业恶劣的医患环境和微薄的薪水。现实的交困不断挤压着他对医学的想象。

  用最丰沛的经费、最聪明的大脑研究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人体,这便是医学教育。但是,罔顾医学教育特殊性的拨款机制却困住了医学教育精英化的步伐。

  “扩招是中国医学院的生存之道。”一位医学教育专家在一次座谈会时说。这句话既有斥责之意,也充满了无奈。尽管中央本级财政给医学教育生的生均拨款,近年来已经大幅提高,2011年就达到1.4万元。但是,对于培养一名医生来说,这样的投入还是太少了。

  在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医学院为了生存只能选择扩招。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盘子做大后,不仅摊薄了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投入,也使有限的医疗教育资源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精耕细作”变得难以为继。

  年愈古稀的吉林大学教授迟宝荣已经做了40多年的内科医生,在她手中康复的患者不计其数。身为政协委员的她在两会多次就医学教育建言,在她眼里,如今的医学教育“病”得不轻。

  “1961年,我上大学时活体解剖还是两个人对着一具标本,后来就变成了四五个人的小组,再后来,老师操作,班级观摩。现在学生们只能透过多媒体里模拟影像找手感。这样临床能力从哪里来?”迟宝荣不无忧虑地说。

  “是时候将医疗教育‘广种薄收’的口袋扎扎紧了。”听说要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多年从事医学教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非常欣喜。在他看来,“国标”培训基地的建立是在将“广种”落下的课补上。

  在三甲医院建基地,犹如筑起一座座医疗高地。在医学院阶段被撕开的“口子”,在这里被重新扎紧。巴德年将“规陪”比喻为高水准的流水线,生产出标准化、高规格的医生。然后再“分销”到三甲、县级、社区医院。“用教育圈的术语,这叫高位均衡。”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