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以养老为名欺诈销售“保健品”(2)
这家企业先是违法搜集老年人个人信息,然后利用老年人信任有关协会组织和渴求健康的心理,擅自以杭州老年保健协会的名义反复向目标老年人进行电话推销,宣称其产品可以包治百病,将其效果神话。在老年人购买产品后,又采取在包裹中放置兑奖券以兑奖为名要求其支付手续费、税费,进一步诈骗老年人的钱财。而其用来推销的所谓保健品,有部分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其中“熊胆粉”更是由南瓜粉所冒充的假药。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部门组成联合专案组立案侦查,截至案发之日,本案已查实的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受害者达5000余人。 运营模式存在法律风险 《风险提示》说,一些养老服务机构销售虚构的养老公寓、养老山庄,或者以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项目名义,承诺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吸收资金。部分企业不具有销售商品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免费旅游、赠送实物、养生讲座等欺骗、诱导方式,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等方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相关机构及参与人员的上述行为存在非法集资等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高秦伟向记者介绍说,目前社会上很多面向老年人的非法集资组织,其主体并不具备实施养老服务或提供养老产品的资格。这里就要强调监管职能部门的责任了。 随着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养老产业已进入投资窗口期,伴随养老意识的普及,养老消费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据统计,未来养老产业规模仍将扩大,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5万亿元,到2024年预计将突破10万亿元。 “虽然养老服务业市场前景可期,但是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施还需要赶紧补课。特别是政府监管方式要尽快完善。”高秦伟说,比如上述案例中披露的一些养老服务机构收取高额押金或会费,是以提供养老服务承诺为前提,这到底属于商业赊销行为,还是涉嫌非法集资?将此类业务活动纳入金融监管范畴还需商榷,但无论怎样,上述行为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如何监管确保资金安全,是摆在当前政府职能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记者 万静)(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警方预警:近期,这几类通讯网络诈骗案件高发 05-04
- "专业讨债队"骚扰纠缠借款人 5人寻衅滋事被判刑 08-07
- 中国每年25万人死于自杀 系青壮年人群首位死因 09-11
- 16年的不懈追踪 一起“骨头案”终执结 06-08
- 那一抱 引发的悲剧……25岁男子被打进ICU 07-26
- 冒充专家免费体检推销“保健品”23名被告人因犯诈骗罪入狱 01-22
- "开家军"恶势力团伙以"开"字纹身 聚众斗殴寻衅滋事 02-12
- 丁智勇到哈尔滨调研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09-05
- 男子穿旭日旗T恤参加泰山登山节惹众怒遭"围攻" 09-08
- 已婚男子以婚恋之名诈骗30余万被公诉 04-2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