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文卫 >

首届"中国廉洁创新奖"评选:讲述廉洁创新中国故事(2)

2018-09-25 14:41来源:正义网浏览:手机版

  在过勇教授向媒体传递这一信息的时候,一张捕捉廉洁创新“活鱼”的大网早已在全国范围内撒开。 
  经过一个月的广泛搜集、动员和征集,全国共申报廉洁创新项目79个,经审查有77个符合申报条件,进入初评环节。秉承非营利性、学术专业、客观公正和公开透明的原则,按照创新程度、重要程度、效益程度、持续程度、推广程度等5个评选标准,主办方经过严格初评,最终从77个参评项目中选出入围项目20个。 
  这些项目既有来自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部门的实践,又有来自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探索;有针对公权力的监督举措,也有企业内部廉洁体系建设。 
  “初评入围项目实现了各级党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全覆盖,这表明,当前我国的廉洁建设已经形成了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有利局面。”首届“中国廉洁创新奖”评选委员会主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廉政建设与治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教授在向本报记者介绍评选办法时说。 
  评选流程包含实地考察和现场答辩,监督委员会全程紧盯评选公平公正 
  对于参评项目而言,初选入围意味着更激烈严格的PK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了解到,与以往大多数评奖活动有所不同,首届“中国廉洁创新奖”的评选本身就颇具创新性——除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外,主办方还加入了实地考察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前者由8个专家小组深入入围项目所在地,采取面对面了解和背靠背走访的方式,对项目逐一进行考察评估;后者则在终审阶段进行,由入围项目选送单位的代表现场展示项目并回答评委提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很多廉洁创新做法既有实质突破又富有成效,绝不是走形式、搭花架子。”提起实地考察创新项目情况,任建明教授感受强烈。在他看来,判断一个项目能否入围、能否获奖,仅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材料可以做得花样翻新,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选送单位的工作人员对项目了解吗?当地老百姓对项目怎么评价?材料是不是存在夸大其词甚至造假成分?这些问题只有进行实地调查才能有答案。 
  作为选送单位代表,修兴高在协助评委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时还收获到“意外之喜”。在一次走访中,有村民问:“你们是不是要把惠民资金网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平台给关了?你们可不能把它关了!”这句话让修兴高和团队的同事们深受感动。从村民朴实的问话中,他和他的团队看到了群众对廉洁创新项目的支持和拥护,也看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期盼。 
  除实地考察外,现场答辩也是让人面红心跳的环节。在9月15日上午举行的最终评选中,本报记者全程旁观,感受最深的就是项目选送单位对此次评选活动“极其重视”——从参加人员看,党委政府选送项目基本都是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或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着正装亲自上阵,既介绍项目又现场答辩;公司选送项目,有的是高管或廉正合规部门总监现场陈述答疑,有的甚至是公司高层集体出动。从展示方式看,所有项目都采用多媒体展示,有些是制作精美的PPT,有些则是编排专业的短视频,生动形象,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不论单位性质如何,陈述人和答辩者的身份如何,大家都是有备而来、成竹在胸。不难看出,为了能在这最后的15分钟里为自己的项目多争取些分数,“选手们”早已准备多日、付出了很多。 
  在答辩现场,记者还发现了两位“特殊”来宾,他们面前摆放着“监督委员”的名牌。而这,也是首届“中国廉洁创新奖”评选活动的另一特色——第三方全程监督,确保所有流程公平公正,确保评委专家能真正独立、专业地进行评审,确保以最高的廉洁标准和专业标准,评出当今中国最具创新性和最有影响力的廉洁创新案例。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