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昨天,全国至少开跑42场马拉松!(2)

2018-04-16 21:44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芮芳林告诉记者,目前溧水马拉松分为半程马拉松和迷你马拉松两个项目,2019年还计划增加全程马拉松,进一步扩大赛事规模。
  跑友的想法
  其实赛事不算多,美国一年几万场
  记者联系上南京一位跑马多年的资深跑友,请他谈谈这几年在国内参加马拉松的感受。这位叫“踏雪”的跑友跟记者通话时,还在跑完武汉马拉松回宁的动车上,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他所坐的动车上有很多前来参加马拉松的跑友,俨然是一辆“马拉松专列”。
  “踏雪”参加马拉松已经有四年了,目前仅全程马拉松已经完赛20场。从最初的跑步菜鸟,到马拉松爱好者,四年中感受到了国内马拉松发展的巨大变化。说起这个,“踏雪”显得很兴奋。他告诉记者,他2014年刚开始参加马拉松时,身边跑马的人是凤毛鳞角。那时相关信息很少,报名不仅难,而且也很不方便。但现在不一样了,国内那么多马拉松几乎都建了自己的报名网站和APP,手机上就能轻松搞定。
  让“踏雪”更感慨的,是中国人的马拉松文化也快速发展起来了。记得前几年,每一次马拉松赛事结束后,媒体总是呼吁大家在跑马时不要乱扔垃圾,不要冲撞他人,不要替跑,现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踏雪”认为,其实现在中国的马拉松并不能算多,我们2017年可统计的800人以上规模的各类路跑赛事加起来也就1102场,而类似的赛事,美国2015年是48594场。2017年,美国仅全马赛事就达到了1100场。“踏雪”对中国的马拉松发展充满信心,他觉得,按照中国马拉松现在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不远的将来,国内马拉松一定会追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到时候,大家也许就不用再为参加一场高水平马拉松赛事而四处托人,为能不能中签而忧心。还有就是,国内选手的马拉松成绩也会越来越高!像昨天的武汉马拉松,国内选手李子成获得季军,打破前两届武汉马拉松被外籍特邀选手垄断的局面,像这样的情况以后也会越来越多。
  追问
  爆发式的马拉松
  如何保持长久生命力
  10年的时间,马拉松在中国的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功,但频频发生的乱象也随之而来。“套跑替跑”、“赛事良莠不齐”、“奖金拖欠”等情况时有发生,乱象的背后,显现的是一些劣质、同质化的赛事已经开始陷入少有人问津的窘境。
  另一方面,随着赛事爆发式的增长,资本对于市场的抢夺也愈演愈烈。2015年上半年,中国最大的体育赛事运营商之一,智美集团的赛事运营收入过亿,据称,马拉松赛事正是其重要利润来源。
  不过,并非所有运营商都能和智美集团一样赚到钱。一位业内人士就曾指出,目前行业内存在一味求大、服务缺失、本末倒置的现象,虽然个别运营方毛利很高,但大多数运营商并不赚钱,甚至亏损。
  从国外的运营经验来看,马拉松赛事的收入主要来自版权费、赞助费、报名费和周边产品销售等几部分。但在中国,赛事版权归地方政府所有,电视转播赛事还往往需要运营方倒贴钱。因此也有学者指出,现在的马拉松市场其实有些“虚火”:不仅是赛事爱好者们在跟风,一些组织者也在跟风。
  马拉松赛事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体育产业中一块各方争抢的大蛋糕。作为一项需要动用各方社会资源的系统工程,一场马拉松赛事的成功举办,对城市交通、安保、环卫等基础配套,后勤、医护、志愿者的服务、保障功能,组织方赛程、赛道的规划安排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一场场高大上的赛事背后,只有进一步普及和推广马拉松运动的内涵,让科学、健康的跑步真正成为全民运动,城市马拉松才能真正具备长久的生命力。
  提醒
  马拉松不是人人都适合
  跑友们要做好这三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