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民警被当卖淫女错抓事件舆情分析
本网讯 女民警被当卖淫女错抓事件舆情分析 一、事件概述 6月4日,有微博曝出“商丘女民警遭郑州警察强迫‘被组织卖淫’”消息,称“郑州市公安局文化路派出所警察深夜抓卖淫女”时,错抓商丘女民警王某母女俩,其间还殴打两人。 6月6日下午1时左右,郑州市文化路派出所官方新浪微博@平安和谐文化路回应称:“针对商丘女警母女被误抓一事,文化路派出所深表歉意。在此,再次向母女两人诚恳道歉。同时,当日带队执行任务的中队长及民警已被停止执行职务,接受进一步调查。” 6月18日,郑州警方一内部人士称,对涉事的相关人员做了进一步处分:当日带队执行任务的中队长常大云被免职,负有领导责任的大队长被行政记过处分。上述处分并未在郑州市公安系统公开通报,仅在涉事的文化路派出所内部进行了传达。 二、媒体关注度分析 6月6日,河南当地媒体河南商报刊登文章《什么衣服,让抓人警察拒亮证》,对此事最早介入报道,随后这则文章被网络媒体转载,并冠以《郑州:女民警被当卖淫女遭警察带走》、《震惊!女警探女竟被当成卖淫女抓走暴打》等标题,从而使得事件在6日的媒体报道量就达到了451篇,媒体热度呈现出高温态势。 6月7日,媒体关注度继续升温,与事件相关的评论文章大量见诸于报纸和网络。城市信报发表文章《假如“被卖淫”的不是女警察》引发媒体共鸣,警察的暴力执法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网络媒体快评,《女警当成卖淫女 "误抓"背后啥滋味》、《女警成了“卖淫女”,这种“误抓”伤不起》、《女警察“被组织卖淫”:仅“误会“了吗》等评论文章也对舆论的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 6月7日之后,媒体关注度快速下降,然而6月18日,随着新京报的《抓嫖误抓女警 中队长被免职——“郑州警方抓嫖误抓女警”追踪》文章的刊登,事件再起波澜,文中所言“当日殴打被误抓女警者为警校实习生”被网络媒体放大,并纷纷在标题中体现,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郑州警方抓嫖误抓女警续:殴打女警者系实习生 》这则文章被转发219次,成为此事件中关注度最高的单篇新闻,“实习生”一词也快速走红网络。五、媒体评论摘要 错抓的是女警受伤的是公民权利 中国网发表评论文章称,媒体的关注焦点似乎都集中于错抓的女警身份上,而大多数人平时看到警察粗暴对待卖淫女或者其他违法者时却拍手称快,殊不知,他们错抓的是女警,伤害的却是公民权利和公众利益,因为只要有这样的执法思维,他们就可能粗暴地对待任何他们怀疑是“违法者”的公民,作为普通公民,我们的安全感何在?权益保障何在?因此,对此次“乌龙”事件,派出所不能简单地道歉了之,对当事警察必须严肃查处,要在反思中真正学会对执法的权力加以严格规制,保障公民权利不在执法者漠视和粗暴的对待中受到伤害。 误抓殴打女警责任推“实习生”更可怕 沈阳晚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误抓人、打人这些事,或许对于当地警方来说早就习惯成自然了,“实习生”也早就耳濡目染了,因此,也就将打人当作“家常便饭”。如果这样的猜测没错,后果就很可怕了。警察不尊重法律、不尊重公民尊严,难道要如此代代“相传”下去吗?最让人担忧的是,这位“实习生”是“被打人”的,那他可就惨了。可想而知,这件事可能导致这位“实习生”无法如期毕业,以后就业也会受到影响。殴打女警者系实习生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显然是需要深究的。 女警被误抓背后的隐忧 东方评论指出,事件背后有几点让人担忧:首先,倘若被“误抓”的不是女警,结果会不会有不同?不是笔者小人之心,实在是某些警察让我们老百姓不放心;其次,如此“扫黄”合理合规合法吗?凭什么认定母女二人为“小姐”?平日里是不是都是这样“扫黄”的?这种现象究竟是第一次出现,还是扫黄工作中的“常态”? 再次,执法过程中,不出示证件,叫嚣“衣服就是证件”的警察大哥,你不知道假警察屡次打击都没有禁绝吗?还有轻车熟路地一拳打在被抓的女警脸上,就算对方真是“小姐”,你也不能暴力执法吧?面对对方“我有心脏病”的哀求,竟然能笑着调侃“死了公安局负责”,对生命漠视至此,对群众冷漠如斯,会是个合格的人民警察吗? 六、舆情点评 “女民警”、“卖淫女”“暴力执法”叠加在一起无疑会引发网民的关注,同时“实习生”说法的登场,又让此事件的关注度二次被点燃,网民直呼“实习生”一词有望替代“临时工”而成为新的“替罪羊”。从媒体关注度和网友关注度来看,女民警被当卖淫女错抓这一事件的在事发初期舆情快速发酵,随着带队执行任务的中队长被停职处理,舆情热度快速下滑, 虽有“实习生”说法的再次出现,但也是快速平息,并未给当地带来太大的舆论压力。 回顾此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官方的应对,有以下几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临时工、实习生等类似替罪羊的说法易引舆论反弹 无数事实证明,临时工、实习生等作为顶罪“脊梁”的它们,并不能真正担起脊梁的重任,这样的招数只会让舆论一片哗然,难以奏效。平心而论,“殴打女民警的是实习生”,并非不可能,只不过,即便是实习生,警方就能推卸责任、赢得理解吗? 卸责思维,是态度问题,更是一种冷暴力,它比“暴力执法”更可怕、更危险,这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的问题,对政府的公信力可能更具摧毁力。拿“临时工”作挡箭牌,终抵不住舆论的“炮打雷轰”,拿“实习生”当马赛克,终不能为责任单位遮羞。群众不怕临时工、实习生犯错,怕的是“弃卒保帅”的搪塞、敷衍、卸责。以诚恳的态度正视问题,以反省的姿态改正错误,以真诚的行动解决问题才是危机公关的正确路径。 加强微博平台舆情监测 做好微博平台舆论引导 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统计数据来看,微博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危机事件的重要策源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微博平台进行曝光,这就为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要加强对微博自媒体平台的监测,第一时间从微博平台上发现舆情,为危机事件的应对争取时间上的优势。 做好微博平台的舆论引导,要有自己的平台——官方认证的微博,在此事件中,面对网上的评判和指责,当地派出所借助官方微博,以诚恳的态度致歉,并公布涉事警员被停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众愤怒点。 然而,做好微博平台的舆论引导,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官方微博的影响力。分析郑州市文化路派出所官方新浪微博@平安和谐文化路,开通微博一年多的时间里,仅仅发布微博63条,与网友的互动较少,粉丝数不过166名,这样的官方微博何谈影响力,在面对更大的危机事件时,亦难有更大作为。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三、微博平台关注度分析 从微博平台的关注度走势上可以看出,事件6月6日形成一个关注度峰值,随后快速下滑,随着“实习生”一说的出现,6月18日,再次形成一个微博网友关注度的次高点。 6月4日23时,@邱比特A(认证信息为河南三兄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发行人)在微博上最早发布女民警被当卖淫女误抓这一消息,被@南派囧叔 等网友转发,推动了事件在微博平台上小范围内的传播。 6月6日,@苏渝、@任卫新、@正义者公益联盟 等活跃网友对此事进行转发和评论,随后,事件在微博平台上的关注度快速下滑。 6月18日,微博平台关注度快速上升,@徐昕(粉丝69万)对“殴打女民警的是实习生”一事做出评论,指出“临时工不好使,换成实习生了”,对微博平台上的舆论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网友观点倾向分析 打人事件应追查到底 29% 网友“杨恒均”:这抓的是警察,要是普通人,还不白抓?即便抓对了,这执法方法同犯法有啥区别?建议搞清楚这事,给社会一个交待。 网友“sqdsfang9888”:可以查一查该民警如何进入警察队伍的,竟这么嚣张、蛮横!查一查他的后台是谁?道个歉就算结束了吗?希望纪检委、检察院介入,不能让公安部门自己内部处理。 如果被抓的不是警察 20% 网友“浩东”:权力滥用,每个人都可能“被妓女”!太猖獗了!如果被抓的不是警察,岂不是更惨? 民警执法现状令人担忧 18% 网民“大地秋色”:同情商丘女警,但事件本身更具讽刺意义。执法者犯法,前有新闻“打错了”,今天又有“抓错了”! 网民“网石”:民警执法现状令国人担忧!警察的形象就这样坏了,还是要洁身自爱! 警察的权力也需要约束 12% 网友“风云际会”:女民警“被卖淫”乌龙事件,让我清醒的意识到,在呼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当下,如何尽快把警察的执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防止警察以执法的名义践踏公民权利和制造冤案,显得十分迫切。 “实习生”一说让人质疑 15% 网友“白浪河”:“警察打人,称打人者是实习警察;城管打人,称打人者是临时工;老师烫伤学生,称涉事者是实习老师……”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临时工”、“实习生”、“协管”、“协警”,作为替罪“脊梁”。不管事实是否果真如此,还是危机公关所需,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态度问题以及价值取向问题必然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其它 6% |
- 上一篇: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火灾事件舆情分析
- 下一篇:湖南临武瓜农死亡事件舆情分析
-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王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 05-15
- 安徽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 李锦斌李国英分别作批示 02-04
- 浙江召开公安系统功模表彰大会 车俊袁家军看望公安功模 12-03
- 我国将建留守儿童信息系统 以期实现精准关爱 09-25
- 善南分局主动服务 为企业发展助航 07-22
- 公安部拟修改规定明确群众拍照举报交通违法行为可作为处罚证据 11-02
- 湖北摧毁一大型涉黑社会性质组织 04-13
- 钢铁战士”是怎样炼成的? 记武警陕西省总队咸阳市支队八中队二 08-27
- 中越海关联合查获8.25吨走私穿山甲鳞片案 08-01
- 北京警方2018年刑拘涉毒嫌疑人1246名 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