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成本将大幅提高

2020-09-22 11:42来源:经济日报浏览:手机版

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成本将大幅提高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修订后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并提升文件效力层级。文件对与金融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权利作出了规范,在公平交易权与自主选择权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丰富并优化了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权方面的条款。文件还明确了银行和支付机构的法律责任,以解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违法违规成本较低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银发〔2016〕314号文印发)基础上,结合新需求、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增补相关条款后发布的。值得注意的是,《办法》已经升格为部门规章。
  新规中有哪些变化与金融消费者息息相关?升格后的《办法》又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起到怎样的作用?
  文件效力层级提升 
  众所周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由于其涉及内容专业性较强,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呼吁应细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涉及金融的内容。
  这也正是此次《办法》升格的背景之一。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内容在金融领域应当作出更为细致的规定。原规范性文件效力层级较低,提升《办法》的法律效力层级将更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开展。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原有的《办法》已经实施3年多,金融消费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需要在原有规范性文件基础上出台部门规章,及时调整监管手段和策略。
  “监管部门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越来越重视。”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表示,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金融消费者面临新风险,比如“e租宝”等打着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幌子,侵犯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集聚。因此,近年来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建议升格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办法。
  加大违法违规成本 
  此次发布的《办法》解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违法违规成本较低的问题。
  对于实践中反映强烈的问题,央行在《办法》中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办法》规定,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对营销宣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银行、支付机构实际承担的义务不得低于在营销宣传活动中通过广告、资料或者说明等形式对金融消费者承诺的标准。
  黄大智表示,这意味着隐瞒、误导、夸大收益、承诺保本、用监管部门备案做背书等宣传行为将一律不允许。这部分内容与2019年12月份央行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中对金融营销行为作出的规范一致。可以说,浮夸的金融产品营销文案将越来越少,金融从业人员都要为自己发出的每一条营销信息负责。
  对于“存单变保单”等误导消费者或搭售产品的行为,《办法》也有明确的针对性条款: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尊重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意愿,不得擅自代理金融消费者办理业务,不得擅自修改金融消费者的业务指令,不得强制搭售其他产品或服务。
  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办法》也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说人话”,让金融消费者听得懂、能理解。《办法》强调,银行、支付机构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信息披露时,应当使用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接收、理解的方式。对利率、费用、收益及风险等与金融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信息,应当根据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复杂程度及风险等级,对其中关键的专业术语作出解释说明,并以适当方式供金融消费者确认其已接收完整信息。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