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学生减负"困"与"阻" 什么是应该减去的"负"(4)

2019-11-25 19:38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浏览:手机版

  如果高校改革不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实质性的提升,社会的用人导向不扭转,家长的“抵制”会愈来愈强烈。
  马海燕:过去,全社会认为学生负担重、作业多、起得早、睡得晚,认为学校教得太难学得太多,于是从学校开始减负,减作业、保睡眠。当学校开始三点半放学,开始少留或不留作业时,学生的负担还是重,他们还得完成大量家长布置的作业和培训班的作业。当家长不得不费神费钱把孩子送去培训班时,便又希望学校能恢复部分负担。我想这就是这一轮减负背后家长“反对”的心声。
  体育为何在减负中加码
  减负过程中体育的加码是好事,但也要保证公平。特别是如果体育要进入考试的话。要考篮球,就要让所有孩子都有免费学习打篮球的机会。要考高尔夫,就要让所有孩子免费获得学高尔夫的机会,拥有练高尔夫的装备
  王捷:作为政策制定者,需要对学习时间进行控制,因为这涉及到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政策需要防止大家过分看重短期利益。保证孩子的睡眠、体育锻炼和社交时间,保证孩子的全面发展时间。
  因此,减负过程中体育的加码是好事,但也要保证公平。特别是如果体育要进入考试的话。
  要考篮球,就要让所有孩子都有免费学习打篮球的机会。要考高尔夫,就要让所有孩子免费获得学高尔夫的机会,拥有练高尔夫的装备。
  另外,还要有科学的考试手段以及公平的评价标准。当然,这些技术问题在当今时代其实都比较好解决。比如引入人工智能作为考官,就是一个有趣但可行的方向。
  张敏: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6到12岁,是脑缘系统发育的关键期,与人的情绪、运动、血压、血糖相关的神经系统主要在这个期间发育。很显然,中国小学阶段惨烈的分数淘汰、过量的作业、差生等侮辱性命名,对脑缘系统的发育造成了干扰。
  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数据统计:中国与芬兰的学生成绩相近,但是中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长比芬兰学生多20多个小时;与此同时,中国和芬兰分别是校外学习时间最长和最短的国家。
  中国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当低,学生的多余学习时间,可能“恶补”了很多知识性东西,但是并没有转换成学业综合能力。保障孩子的睡眠和更多的户外活动很重要,但在学业压力下,似乎目前口号大于行动。
  现在大家也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体育,这是好事。但目前除了用体测、中考来推动体育,别无他法。体育一旦进入应试化的通道,很可能也会成为伤害孩子的工具。
  比如,现在有的学校非常重视跳绳,但如果强制要求孩子必须每分钟跳到多少下,他们就很难从运动中感受到愉悦,更多的是痛苦。
  当前的体育加码,可以先从让孩子们下课能走出教室做起。体育应该成为学校最重要的学科。学校要多管齐下,上好每节体育课,开设各种体育社团,举行各种体育赛事,科学评价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
  马海燕:身体第一,道理都懂,但执行无力,所以体育还得加码,在中高考的分值可以加大,全员能够参与体育的项目还可以增加。
  虽然用应试来推动体育的发展很无奈,但至少可以让孩子从教室走出,走向操场,走向球场。
  高政:体育加码是好事,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就是全面发展。除了懂知识,会学习,擅考试,更要身强体壮,心理健康,有审美品味与现实情怀。
  体育教育发展要从加强建设和重视评价两个方面来推进。
  加强建设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等。重视评价就是体育在中高考等升学考试中的分量应该充分凸显。
  整个社会也要营造一种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氛围和政策,比如学校和政府机关的体育场馆应该向社会大众开放等等。(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