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奋起的号子在群山间回荡(3)

2019-01-28 11:19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不是不让种玉米,籽粒玉米代表的是低效作物。”“咱们就这些地,种上玉米就种不了更挣钱的东西了。”“要换换脑筋,原来惦记产量,现在得考虑效益。”贵州农业农村系统干部深入到农民群众中间,一遍遍地讲,变着法地劝。
  村干部带头不种籽粒玉米、改种冷凉蔬菜;党政干部力劝自己的亲戚朋友搞起了食用菌;返乡的农民工、大学生自主地选择了特色产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最能打消农民的疑虑,不少农民自觉地跟着调整起来。
  干部给农民算的是经济账,省委给干部们还要算生态账。贵州土壤瘠薄、耕地破碎、水利灌溉条件差,是“镰刀弯”重点调整区域之一,种植用水量大的玉米,实在“划不来”。
  共识一经形成,夺取产业革命胜利的内生力量便凝聚起来了。
  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了。2018年,贵州全省调减玉米785.19万亩,是2017年调减面积的20多倍。腾出来的面积,种上了蔬果药茶菌等高效替代作物,种植面积达666.67万亩。群山环绕的黔南州平塘县,农业人口占比超过9成。2018年4月,记者前去采访时,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调减了18.4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部分乡镇调减率达到80%以上。
  调减玉米,当然不是产业革命的全部,但在调减玉米的过程中,贵州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悄然转变。懒惰麻木、因循守旧、小农经济思想被破除,积极作为、探索求变、融入大市场的观念树立起来,思想统一带来了步调一致。与特色高效产业相配套的发展方式随之而来,乡村产业开始重规模、重标准,农民开始有了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的意识,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干部中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抓实干之风,以较真碰硬的作风保证产业革命不断前进。
  共识的达成,意味着全省上下认识到这是一场绕不过去的革命。但这不代表着顾虑的消除:产业选得准不准?农民会不会干?资金能不能跟上?有没有产量过剩的可能?会不会富了老板、苦了老乡?
  一系列问题,等待答案。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
  打法
  “八要素”是怎么抓的?“五步工作法”是怎样开展的?
  任何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都不可能靠一招一式取得成功,让贵州山区落后的农村改天换地,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是一项从头到脚的系统性工程,从转观念到选产业,从育龙头到强联结,从产得出到卖得好,绝非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这场革命伊始,贵州省委就充分估计到了它的复杂性,定下了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作风转变的总基调。省委主要领导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施工队长”的职责,牢牢把握好贵州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贵州农业农村系统按照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原则,明确了打赢这场革命必须抓住的“八要素”。
  “八要素”中,第一项就是产业选择。它所回答的是“不种玉米种什么”“贵州适合干什么”“在全国市场上,贵州的产业优势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总部基地生产的石斛一直没能通过欧盟GAP(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而贵州基地的产品顺利通过了。”经此一事,贵州济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峰对贵州的生态优势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坚定了立足贵州做大石斛产业的信心。
  山为特色、绿为主色,倚特而立、向绿而行,这是“贵州产”夺取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但由于耕地有限,要把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还要下足绣花功夫。
  为此,贵州省委明确,总体上坡度在15度以下的耕地,主要发展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度-25度坡耕地主要种植蔬菜、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至于玉米,方向是种好种优,不搞一刀切。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