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奋起的号子在群山间回荡(2)

2019-01-28 11:19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贵州乡村交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在过去短短数年中,有了历史性改善。上千公里的隧道总里程、2.4万余座桥梁,穿山跨谷,将天堑变通途,一改乡村交通闭塞颓势。农村电商和大数据产业勃兴,让“云”上的贵州一举从工业经济时代的边缘走到了新经济时代的中心,“与其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农村淘宝”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黔货出山”走上了信息高速路。
  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恰顺其势。
  贵州的环境是多样的。山地和多变的气候带来了生态多样性,将贵州稀缺的耕地资源由平面拉成了立体,产业规模空间随之成几何数增长;各类特色产业在低、中、高山区合理分布,总能找到最适合其生长的一方水土。
  贵州的资源是多元的。万重山中,遍地是宝。以中草药为例,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天麻、太子参、山银花、石斛、刺梨等4800多种中草药将贵州变成了一座“中草药库”。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农村历史上相对封闭落后,工矿企业少,几乎无污染,因而为农产品添了一抹“宝贵的绿”。
  贵州的文化是多彩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百姓民俗交融在一起,让贵州农村的日常变成了有看头、有玩头,看了玩了还有念想的“节目”,将农宅庭院变成看到了就想进来、进来了就想住下、住下了就不想走的“身心安放之所”。
  所有这些优势,一经寓于产业,正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对差异化、高品质农产品的渴求,赶上了城里人对农业农村多功能性的需要,来一场产业革命,将贵州的环境、资源、文化变成竞争力,可谓来得正是时候。
  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恰合民意。
  曾几何时,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贵州人类发展指数仅超过纳米比亚,农民生活深陷贫困泥淖。至2018年初,贵州全省还有近280万贫困人口,占全国的8.86%,贫困发生率达7.7%,比全国水平高4.6个百分点,是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按照脱贫攻坚时间表,2018年贵州要实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超过120万人,退出贫困县16个的目标。同时要在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农村经济向前迈出坚实一步。不来这样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就难以脱贫,脱了贫也容易返贫,无法致富。
  贵州省委干这场革命、全省上下誓要打赢这场革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这280万农村贫困群众和2000万农民的脱贫致富梦。
  共识
  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是如何转变的?
  2018年三四月间,贵州一些县乡基层干部几乎整日呆在村里,劝说农民少种一点玉米。而得到的回应却并不理想。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靠玉米为生,很多农民只会种玉米,对省里调减籽粒玉米的政策不理解、不接受,甚至不听不信。
  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是贵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2017年春,贵州曾就调减玉米、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作出专门部署。但这项工作推进得十分缓慢,2016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1110余万亩,2017年全年只减了不足38万亩。
  贵州省委领导在一次会议上非常严厉地指出,贵州农产品质量好、潜力大,但没有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看着国内大城市市场被其他省农产品占领,有的同志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有的同志置若罔闻、麻木不仁。追根溯源是观念落后,思想不够解放,对脱贫大业没有责任感、紧迫感。
  2018年,贵州将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作为推动农村深刻产业革命的关键一招。省委召开会议决定“拿出最好的土地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改变种玉米的传统,将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
  能不能把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2018年的春天,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走势。当时来看,形势并不乐观。
  传统往往有着巨大的惯性,改变祖祖辈辈养成的种植习惯,革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树立市场思维、形成市场意识、把握市场规律,并不容易。关键在于,要通过宣传和示范的力量,让干部们、乡亲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土里不仅能种粮食,还能“长金子”,自觉自愿调整种植结构,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