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展!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洞熊化石
2018-10-28 09:26来源:新京报浏览:次手机版
原标题: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洞熊化石
此前中国无明确的洞熊化石记录;周口店遗址是否为“北京人”生活场所待进一步研究

洞熊骨架图。2018年9月摄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江左其杲手绘的洞熊头部复原图。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洞熊化石研究获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江左其杲,其导师刘金毅、标本馆陈津和捷克科学院/捷克国家博物馆Jan Wanger,以及周口店博物馆董翠平、隗建华和宁娟合作,对馆藏于古脊椎所和周口店博物馆的大型熊类化石做了系统回顾,并识别出其中几件标本毫无疑问属于洞熊类,相关研究发表在科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
江左其杲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此前,多数学者认为洞熊只生存在欧洲,中国从未有明确无误的洞熊化石记录。此次研究大大扩展了人们对洞熊分布的认识,也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研究带来新的认识。
发现1
证明洞熊曾生活在中华大地
江左其杲介绍,洞熊Ursus spelaeus(以及它的祖先类型德宁格尔熊Ursus deningeri)是第四纪欧洲的标志化石物种,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化石物种之一。这种巨大的熊类曾经遍布欧洲,并以喜好在洞穴中居住而著称。此次研究发现的中国洞熊化石属于德宁格尔熊Ursus deningeri。
“在外观特征上,洞熊有3个基本特征:个体巨大,额头凸出,小腿较短。这3个特征分别对应洞熊的三个习性:生活在寒冷地区,植物性食性为主,擅长攀爬和发掘。”江左其杲介绍,洞熊体型巨大,一些种群的洞熊体重超过今天最大的棕熊和北极熊。洞熊和棕熊、北极熊亲缘关系十分密切,历史上棕熊和洞熊还发生过杂交。洞熊甚至还有少量基因残留在现在的棕熊之中,就像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也残存在现代人中那样。
此前,学界对洞熊的认知是怎样的?江左其杲介绍,在100多万年的演化历史中,洞熊与古人类开展了无数次争夺洞穴的战争,最后以洞熊在17000年前彻底灭绝而结束。过去,多数学者认为洞熊只生存在欧洲,最近几年在俄罗斯地区也发现了一些化石,但在中国从来没有过明确无误的洞熊化石记录。
“这次研究最主要意义在于大大扩展了对洞熊分布的认识,证明洞熊也曾生活在中华大地。这样一来,洞熊的分布区就遍布整个欧亚大陆北部。” 江左其杲说,同时还发现中国洞熊和欧洲洞熊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中国洞熊掌骨粗壮,可能更擅长发掘,因此相比过去的认知,洞熊有了更高的多样性。
发现2
为北京猿人研究提供新证据
此次发现除对洞熊演化历史的贡献外,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研究也带来了新的认识。
“洞熊是穴居熊类,冬天靠冬眠度过。作为一种巨大的熊类,洞熊的脾气恐怕和‘亲戚’棕熊一样暴躁,绝不会容忍居住的地方还有别的大型动物打扰。而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那个年代,古人类狩猎能力还比较低。”江左其杲表示,如果这里曾是洞熊居所,那古人类是否能和洞熊抗衡,猿人遗址是否真的是北京人生活场所,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