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文卫 >

【奋斗新时代】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

2018-10-05 15:28来源:央视网浏览:手机版

  在潘老的记忆中,环境的不适应,生活的艰难,都是些无足轻重、不值一提的小事。那时候,全校教职员工都是一门心思要把教学和科研工作迅速展开。
  潘季说:“轴承研究所创建实验室,要加工一些零部件。我们的教授就推着架子车,把要加工的工件拉到几十里外,加工了再拉回来,这样的条件下大家都有一种奋斗的精神。”
  用最快的速度创建一流学校,尽早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这是西迁老教师们共同的心愿。60年的奋斗,2017年,西安交大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位列全国第二,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一。
  潘季说,这60多年来西安交大培养出34位院士,毕业生大概接近25万,可贵的是40%多都留在西部,很多都是各个岗位上的骨干。
  60年,一甲子,当年西迁教职员工们栽下的梧桐,如今已经变成参天大树。
  潘季说:“看着它从小长到大,我们都老了,很高兴。”
  2017年,15位交大西迁老同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希望继续弘扬“西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回信作出重要指示,还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说:“知识分子有种历史认识和家国情怀,他们认为爱国没有选择项,我喜欢了,我想选我就选,我不想选就不选,爱国没有选择项,而且奋斗永远在进行时。”
  管晓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没有工作几年,管晓宏希望出国继续深造。那时候公派留学名额很有限,西安交大还是为管晓宏争取到了宝贵的名额。
  1995年,正是国内人才大量流失、青黄不接的时候,管晓宏回到了西安交大。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理解。
  那时候国内的互联网还很落后,连一个实验室都没有。30平米起家、20多年潜心科研,管晓宏院士主持的实验室,在电力等生产制造系统优化调度、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许领出生于1982年,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就读于刘东生院士主持的研究所。刘东生院士60年潜心研究,创立了黄土学,确立了中国黄土高原的成因,被誉为“黄土之父”。从2005年大学毕业开始,许领也走过了黄土高原无数的沟沟壑壑。在黄土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控技术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2016年入选西安交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当时,沿海一些名校也看中了他,可许领却很执着。
  许领说:“刘东生先生在世界上首次把中国的黄土高原成因解决了,我就希望通过5年,哪怕10年、15年、20年的时间,用我自己严格的实验条件,严格的实验标准,严格的误差分析,把黄土高原力学分区在我能力范围之内进行一个总结。”
  许领的研究,一旦形成成果,对我国西部地区未来的开发建设,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成本。可是这需要5年、10年、甚至20年的潜心研究,需要走遍整个黄土高原,这条路漫长而艰难。
  许领说:“因为我们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愿意为之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 ,所以耐得住寂寞,也就不存在寂寞了,而是非常幸福,非常开心的事情。”
  潘季说:“在每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干一点事情,除了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以外,还要为民族国家发展留下一点痕迹,这样回顾青春,幸福是奋斗得来的,总书记讲得非常感动人心。”
  在国测一大队的老队员老党员身上,在西安交通大学的老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艰苦奋斗、报效国家,什么是重道义、勇担当。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如火种,薪火相传,在后来者身上熠熠生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者、奉献者、奋斗者。(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