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文卫 >

电影的价值 在于思想深刻

2018-09-02 13:26来源:经济日报浏览:手机版
  赵凤兰
  有责任的导演和有鉴赏力的观众才能催生有情怀的电影
  一个时期以来,《我不是药神》《小偷家族》两部高口碑电影火爆银幕,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收获了观众的敬意。它们的走红也许预示着:曾风靡一时的靠IP和“流量艺人”带动流量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当下的影视圈,正走在从“流量为王”到“内容为王”的拐点。同时,在一批有才华且有责任感的电影人和影评人带动下,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和鉴赏能力正日趋成熟和理性,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真挚而有品质的电影。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些电影人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他们将“大IP+流量明星”视为市场灵药,急于促成一些速朽的快餐品,丧失了对于艺术的敬畏和自身名誉的爱惜,导致影视界积弊丛生、乱象频仍。电影对于现实的关照和社会的反思弱化了,对家国命运的终极探索和世道人心的洞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刻意的曲意逢迎、虚张声势的视觉奇观和避重就轻的题材选择,忽视了情感、价值、理念、反思、情怀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令人吊诡的是,这些吐槽遍地、靠博眼球出位的劣质电影居然还赢得不少观众的青睐,以至于导演冯小刚在某电影节上直言不讳地说:“中国有这么多垃圾电影,是因为有很多垃圾观众。”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观众只是电影的“接受方”,选择拍什么样的电影、不拍什么样的电影,还是“施予方”——电影制片方说了算。也就是说,电影人要为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乃至全民电影鉴赏素质的提升承担责任。当前,国产电影的产能膨胀很快,但电影的文化层次相对滞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些电影人在资本大潮中迷失了自己。他们拍电影过分迎合市场、屈就观众,没有把艺术放在心中、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而是把赚钱作为投资一部电影的第一诉求,以致于完全没有耐心讲好一个故事,更没有起到引领观众审美追求和价值导向的作用。
  当前,有些电影人抱怨观众对电影的理解认知程度低,也是与电影中的艺术精神衰落有关。电影固然有娱乐功能,但文化内涵更重要。有责任感的电影人不应该只为观众提供最低层的官能享受,而应充分认识到电影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警世醒世功能,用心去创作一部电影,将观众的审美情怀和艺术细胞打开,让更多人认识到观看一部好电影的价值,看到电影艺术之于人感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深层意蕴。毕竟,盲目娱乐、不懂艺术和情怀的观众只是少数,绝大部分观众还是希望看到更多言之有物的电影,而且这部分观众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
  令人欣慰的是,电影人在觉悟,观众也在成长。尤其是近一两年,随着舆论的引导和观众鉴赏能力的提升,加之相关主管部门对“天价片酬”“阴阳合同”等乱象的遏制,影视领域已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从一系列在票房和口碑上接二连三折戟沉沙的影片来看,电影市场泡沫正在褪去、乱象正在修复。如今,观众在被各种兑水的“空心电影”打击后,已不再盲目为劣质影片和“流量明星”埋单,开始选择真挚的电影、转向对心灵的求索。有些不随波逐流的电影人本着社会责任和艺术良知,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怀着对创作的诚意和对观众的尊重,从电影剧情的整体架构出发,合理安排结构和人设,在电影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上进行深度开掘,拍出一些兼具商业性和人文性的优秀电影。像眼下直击现实的影坛黑马《我不是药神》,没有一个“流量明星”,却以深刻的现实关怀和冷峻的反思直抵人性深处。它在收获爆棚票房和口碑的同时,也履行了中国电影用艺术关照现实、影写人生的责任担当和使命。
  好的电影需要有审美鉴赏力的观众捧场,负责任、有审美追求的观众反过来又刺激和促进好电影的诞生。也就是说,中国电影想真正崛起,既需要有辨别能力与欣赏水平的观众,也同样需要有良知及用心做电影的导演。电影是思想的产物,它关乎国民审美和心智的培养,提高电影人的责任意识和观众对电影的审美鉴赏能力,实质上就是提高全民的文化修养和智力。相信今后将有越来越多故事扎实、演技精湛、品质精良的电影浮出水面,收获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和敬意。(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