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科教 >

高校毕业生创业后劲不足症结何在

2013-10-21 18:26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透视大学生就业难系列之四 

  研究型大学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寻求创新:第一,重视创意。创意比创业计划更重要,建议探索和推动创意竞赛,创造条件提升创业计划的真实性,营造环境鼓励大学生开展市场测试;第二,锻炼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注重围绕创业过程和行为开展创业教育,探索偶然性中的规律;第三,侧重资源整合能力而非单纯整合和应用所学知识,鼓励学生注重商业模式创新。

高校毕业生创业后劲不足症结何在

  编者按 

  针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区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创业地按规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及企业强力跟进,制定了更为具体的扶持措施,比如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程序,减免注册登记各类费用,优先贷款支持、适当发放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利率优惠,在税收缴纳方面实行减税、免税等,激励毕业生成功创业。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目前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比例仍然很低,创业成功人数的比例更低。南开大学统计数字表明,仅有2.2%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实际创业行动且已经创业成功。按说,中央、地方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超过往任何时候,当前的社会氛围也有利于创业,可是为什么毕业生创业成功率这样低呢?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文章从一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这一话题,来稿来信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总数是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人,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而经济结构调整和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而出现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不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就业压力的增加,创业也成为了大学生重要的职业选择。 

  尽管大学生面临着较高的就业压力,但多数大学生创业的兴趣不高且绝大多数人不会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南开大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组对全国5201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研的数据显示:只有40.3%的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创业兴趣一般或者不感兴趣的占到59.7%;仅有2.2%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实际创业行动且已经创业成功,另有4.8%的学生正在进行创业但创业结果尚未知晓。 

  三大原因导致创业比例过低 

  第一,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初始资金不足。 

  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首选,他们更多地将希望寄托在公务员考试、事业编制单位、国有大型企业或者国际知名企业上。创业意识的薄弱,使得大学生对于积累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动力不足,这更进一步阻碍了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同时缺乏初始资金也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障碍。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难以获取创业必需的资金支持。在接受调查大学生中,仅有10%获得了银行贷款,5.2%享受到了政府创业基金,2%得到了其他机构部门的支持,其余的创业资金则多是通过家庭、创业团队等自筹或者是朋友的支持等途径获得。缺乏资金支持的大学生无法将好的创业点子付诸于实际的创业活动中,而对于已经开展创业活动的公司由于资金的短缺,降低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竞争格局中处于不利位置。 

  第二,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创业审批手续复杂。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优惠政策,然而据调查数据得知,有85.6%的大学生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这些政策,不清楚如何运用优惠政策,而且由于不同地区的创业政策不同使得创业扶持措施和社会保障政策不一致,没有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由于创业行政审批手续复杂,增加了初始创业的人、财、物等成本,抑制了许多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据有关数据显示,有75.12%的大学生对于目前的创业支持体系和实施状况表示不满。 

  第三,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目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不论大学生的专业、性别、年龄、素质、爱好等方面有何差异均开展相同的创业课程,没有因人而异的针对性指导,不能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业指导方案;同时,创业教育的受众面较窄,许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多是针对致力于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类活动的大学生,不能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创业教育,以增强其创业意愿。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得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不高。据调查数据显示,80.2%的大学生不会参加创业必修或者选修课程,90.2%的大学生不会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者或者企业家讲座,92.9%的大学生不会参加或者很少参加创业技能培训或者模拟演练,93.5%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大赛。 

  把握有利时机理性创业 

  外部环境变化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创业时机,大学生应该理性地分析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进行理性创业。 

  首先,劳动力人口在减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末,我国大陆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第一次下降,预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2030年以前,会稳步、逐步有所减少。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使得未来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显著增加。大学生创业即使失败,如果能从中学习、历练,在几年后的竞争中也会体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换句话说,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并不高。 

  其次,产能过剩也为创业提供了机会。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二季度末所有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为78.6%,即意味着有21.4%的产能没被利用。机会是未满足的市场需求和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产能过剩本身也意味着机会,而创业的本质是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与机会的匹配,如果大学生具有比较强的企业家精神,能够比以往更容易发现机会。 

  再其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转型势在必行,企业发展的进程在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转变。同时,当今创业已经不需要高度依赖技术,商业模式创新等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大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特征会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站在未来看今天,这样才能对未来起到引领的作用,并具体在提升就业质量、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支持创业要兼顾有形和无形 

  近些年来,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减低创业门槛、简化注册手续等,这些措施有用,但效果并不显著。一组有关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行动的统计数字值得思考:75%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实际创业的大学生不到2%;另有数据显示:有80%的大学生已经对创业产生恐惧心理,并明确表示不会选择自主创业。如何发挥大学生的长处、避开他们的短处,是大学生创业政策优先思考的问题。大学生不可能对社会具体实践有深入的了解,即使增强实践环节教育也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花时间跑审批、忙注册、找银行申请贷款,这些不是他们擅长的。要用好大学生的创意,放手让他们实践,让他们更多地跑市场,了解顾客需求,帮助顾客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甚至借助创意创造需求。把宽容失败从理念和口号落实到行动和政策上,至于注册不是很规范、交税不及时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当宽容。针对大学生创业,监管的重点不是“出生”而是“成长”。减轻大学生创业的恐惧心理尤其重要。 

  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需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拓宽大学生创业者的融资渠道,如创建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在创业初期给予大学生资金方面的帮助。金融机构则应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诸如小额贷款、低息贷款等优惠待遇,帮助没有创业经验的大学生成功获得启动资金。 

  加大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力度 

  面向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已经形成共识,这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但对创业教育的目标以及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则分歧很大。有的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开展广义的创业教育;有的强调把大学生推向市场,借助开设网店等途径,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创建企业,获得利润。争论的背后是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差异,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差异。 

  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不只是传播知识,重要的任务还在于创造知识,为此需要更加有利于创新、探索的学术氛围,这样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养成和发挥,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开展需要寻求创新,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创意。创意比创业计划更重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实际上是经营计划竞赛,有大量的金牌得主但却得不到风险投资的支持。建议探索和推动创意竞赛。同时,创造条件提升创业计划的真实性,创业计划不应仅仅是一系列假设,应营造环境鼓励大学生开展市场测试。第二,锻炼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注重围绕创业过程和行为而非注册流程,开展创业教育,探索偶然性中的规律。围绕价值创造而非创建企业开展创业教育。第三,侧重资源整合能力而非单纯整合和应用所学知识。鼓励学生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市场规律下的利益机制设计,模拟搏弈与合作,加强团队和领导力训练。(作者:南开大学商学院创业管理研究中心 张玉利 朱晓虹 杨俊)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