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案件判例 >

谁来打捞大拆大建背后的民声?——透视城市建设“大开挖”现象

2013-10-21 14:50来源:新华网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陈刚、徐海波、孙彬)上万个工地同时开工;每平方公里投资近亿元;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满目“水泥森林”……近年来,一些城市兴起大规模快速度建设热潮,也带来了交通受阻、环境污染、生活不便,引发群众不解、质疑甚至反感。

    当前,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考量公众承受力、环境承载力及财政支撑力,成为政府及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

    “大开挖”让群众闹心不已

    最近一段时间,南京大锏银巷66号的业主们闹心不已,原计划6月底完成的小区“雨污分流”工程,快半年了还在施工。南京2010年起实施的这一工程,计划在200多平方公里全面施工,投资183亿元。

    今年1-8月,南京市环境污染举报中心接到的市民投诉达到1.6万件次,约占全省投诉总量的1/3。南京市玄武区人大代表彭雯静说:“开了挖、挖了开。现在来看,这个好事并没做好。”

    武汉市城建委表示,由于前些年城建基本停滞,近两年为弥补历史旧账,建设项目较多,2013年全市工地数量达11012个,部分区域每平方公里高达2个。武汉出租车司机陈师傅反映,有的城建项目不分昼夜施工,影响出行和生活,晚上睡不好觉,觉得“路堵心更堵”。

    一批“短命建筑”背后也有政府大拆大建的影子。上世纪云南第一高楼——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宫已于今年9月爆破拆除,“寿命”不到30年。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辽宁科技馆等也因为种种“需要”而“短命”。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也指出,城市更新改造基本上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许多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拆除,对原有形成的城市特色、历史文脉保护不够,缺乏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尊重。

    其实,全国不少城市存在规模大、周期长、影响广的“大拆大建”现象。据国家发改委课题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每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一些城市定位过高、速度过快、用力过猛。

    民生、财政、环境多重透支 城市建设直面三大拷问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与欧美城市相比,还比较落后,城市面貌及基层设施亟待改观。但若大规模城市建设过于激进,出现过度透支,还须警醒来自民生、财力及环境的拷问。

    大拆大建需要巨量资金投入,短期内累积形成高额债务,近期频频引发关注。根据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该市三年城建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全市每人2万多元。

    另一方面,为弥补建设资金,地方政府更加依赖于土地财政。武汉市财政局数据显示,2012年土地出让收入352亿多元,今年预算为426亿多元。而今年仅前三季度,土地出让价款就已达493亿元,同比增长63%。

    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底,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需偿还本息2315亿元,为当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城市建设要算的不仅是经济账,还有环境成本、民生成本,甚至拆迁等引发的社会成本。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认为,这些成本要么交给下一任解决,要么由百姓承受,这为城市健康发展留下巨大包袱和隐患。

    实际上,在9月底南京市委民主生活会上,该市常委会班子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曾表示,有的城市建设项目摊子铺得太大、战线拉得太长,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工程投入承担能力和基层群众承受能力缺乏科学统筹。

    南京市政协委员马健说,城市建设既要防止沦为政府的“政绩之利”、工程方的“营收之利”,甚至个别人的“腐败之利”,还须警惕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

    摒弃“长官意志” 体现民意分量

    大拆大建的背后,透视出一些城市出现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罔顾民声等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专家指出,城市建设必须尊重实际、尊重民意,要科学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否则,建设的“大手笔”容易变成“大败笔”。

    ——城市定位一味拔高,超越实际。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治认为,从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到国际化大都市,一些城市“定位”不断加码,随之而来的是城建计划不顾实际,超出公共财政支撑和民众承受能力。

    ——浩大工程“一人决策”,民意分量不足。“城市规划应尊重民意,论证过程要倾听民意,具体实施需便利民生,而不是领导想干就要干成。”马健表示,有些所谓的重点工程自实施以来争议不断,不仅规模浩大,也缺乏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

    ——工程投入“一骑绝尘”,民众幸福不增反减。不少地方城建投入大幅领先民生投入,源于其“看得见的政绩、摸得着的利益”。一家都市网站对所在城市建设的调查显示,当地有48.7%的网友直呼没有感受到城市建设带来的幸福。许正中表示,搞建设、谋发展不应只看城市表面的光鲜,更要看民众的幸福感。

    多位专家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摒弃长官意志,倾听民意,一味强调速度和规模,只会在现代化的“陷阱”中迷失方向。要充分尊重实情,科学统筹规划,多征求民意,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不能城市发展了,但绿水青山消失了,人民安全和幸福感下来了。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