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检察院 >

对非羁押人员“码”上监管

2020-11-09 14:13来源:检察日报浏览:手机版
  对非羁押人员上监管
  浙江杭州:应用非羁码降低审前羁押率提升监管效能
  今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在办理杭州市某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时,与公安机关沟通后,决定对公司3名涉案高管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并在他们的手机里装上了“非羁码”App,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数字监控。3名高管在取保候审期间带领团队努力挽回损失,至今已追回14.1亿元(实际非法集资约15亿元)的资金,有效预防化解了该案可能引发的群访等事件。
  “从‘非羁码’App在杭州部分地区试点到全面推行以来,截至10月27日,全市运用‘非羁码’有效监管非羁押人员1607人,无一人脱管失控。”10月30日,在杭州市数字赋能监控工作“非羁码”应用推进会上,杭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许明介绍说。
  健康码启发非羁码诞生
  下载安装手机App—注册认证—完成注册流程—开始每日打卡,11月3日,刚刚办理完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王某在手机上装上了“非羁码”,成为又一名接受数字监控的非羁押人员。办案人员也同步安装“非羁码”,“码”上对王某进行实时管控、动态监督和自动记录。
  “是‘健康码’启发了我们运用数字监管的思路,没想到与检察机关一拍即合。”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秦文介绍说。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监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非羁押人员监管责任重大。为切实加强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管,杭州市检察院受“健康码”启发,率先运用数字赋能这一设想,联合该市公安局组成开发专班,共同研发“非羁码”。专班成立后,通过梳理非羁押人员监管流程,解决“业务流”问题;依托杭州“城市大脑”、政法一体化平台,解决“技术流”问题。
  为论证“非羁码”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杭州市检察院专门组织召开了专家研讨会,与杭州市公安局联合邀请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卞建林、副会长王敏远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所所长谢鹏程、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常务副院长胡铭等一批国内权威专家进行论证,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肯定。
  在前期西湖区、滨江、拱墅区、钱塘新区等试点基础上,9月30日,杭州市检察院联合法院、公安局、司法局会签《对刑事诉讼非羁押人员开展数字监控的规定》(下称《规定》),“非羁码”App正式在全市上线运用。“这是杭州司法机关联动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现。”许明说。
  根据《规定》,公检法机关以“非羁码”App为载体,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外出提醒、违规预警、定时打卡和不定时抽检等多重功能,确保被监管人能够在必要的管控下回归日常生活。
  “管理非羁押人员主要依靠办案民警和检察官的力量,但往往是一名办案人员要同时监管多名非羁押人员,被动接收非羁押人员的信息,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很大。”杭州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海鹰介绍说,“非羁码”后台能实时接收被监管人的信息,如遇到有逃逸、串供等特殊情况,执行机关能第一时间处置。“辩护律师也将协助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实现多方的联动,这也有利于提高律师的有效辩护。”杭州市律协刑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楼宇广说。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